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本科高校
  •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有着94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聚居地,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嘉应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041亩,校舍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7440.94万元,拥有22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25.7万册,中外期刊1500多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65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170人、讲师2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50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9人。同时,还聘请14位外籍教师和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103人,成教类学生5878人。嘉应学院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的办学宗旨,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办成一所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嘉应学院经过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科调整,院系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学科构成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校外二级学院、16个系、4个教学部,33个本科专业及20多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德育工作,强化各项管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有首届本科毕业生以来,,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同层次院校中居于前列。

    嘉应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累计捐资7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

    嘉应学院正在实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决心在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在建校100周年前(201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一所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全省有一定地位,在同类型院校中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多科性大学-嘉应大学。

    [!--befrom--] 2012-06-13
  •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是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大学,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肇庆市。学校有两个校区,均坐落在星湖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1001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肇庆市花园式单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9个,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财经系、音乐学系、美术系、教育学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轻工化学系、生物学系、体育学系等14个系,另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公共艺术教学研究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软件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0947人,其中本科生9771人;另有函授生5347人。从2000年到现在,共招收和培养留学生85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教师5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教师193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硕士学位278人。学校有“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49781平方米,实验室26个,实习基地10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48.1万元。学校图书馆面积18420平方米,馆藏图书117万余册,电子图书21万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630种,电子期刊2.5万种。

    学校建有光电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1个省高校扶持学科——基础数学学科。近3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73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59篇,被SCI、EI等收录论文35篇;出版教材、专著共77部。学校主办有《肇庆学院学报》、《西江教育论丛》等2个学术期刊。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并屡获殊荣。2003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获得全国性奖项97个,赛区或全省性奖项236个。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共获得全国及省级一、二、三等奖50项;在2003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共获得29枚奖牌,奖牌总数在全省31所本科院校中列第5名;在2005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代表广东省参加比赛,团体总分在全国24支代表队中列第7名;在2005年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及省级一、二、三等奖共28项;在2005年广东省第七届“星海之声”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中,获得高校组一等奖。从1992年开始,学校9次被团中央、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确立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遵循“办高水平本科,育应用型人才,走特色化道路,在改革中突破”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办学36年以来,学校共培养了6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 2002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4.3%,2003年为97.2%,2004年为99.68%,2005年为98.73%,2006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

    [!--befrom--] 2012-06-13
  • 湛江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是广东省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1904年开始设立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为湛江师范学院,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在一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凝练成“百年师范、人文昌明”、“书院精神、高山仰止”的大学风格,为粤西大地的高等教育创造了响亮的品牌。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大学英语改革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重质量守信誉公众满意学校”、“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校园面积64万多平方米(校本部,下同),校舍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近1亿元,图书馆藏书168万册,建有电化教育中心、粤西高校实验中心湛师测试中心和粤西地区“CNKI”开放式镜像站,千兆校园网联通校内外。2003年成功举办了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富有南方海滨园林学府特色。

    学校现建有15个二级学院(部)和4个校外教学点。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23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形成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有17个重点学科和5个科研机构。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近22650人(其中本科生16500多人),继续教育生近15000人。从1997年开始,与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70人,其中专任教师822人,高级职称教师368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36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一批,多名教授被兄弟院校聘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有7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7人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5人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教坛新秀。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8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00篇,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110多项。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实施一体化全员育人,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品牌,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教师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以上,其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占近50%,部分毕业生到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援藏良驹”。2006年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表明:学校学生培养质量有保证,社会评价较好,毕业生“三年出成绩,五年基本成骨干”。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长短期留学生200多人。现同美国、英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和港、澳等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聘任和学生跨文化交流频繁。

    进入“十一五”时期,学校正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契机,以评建创优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坚持“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确立“扎根粤西、贡献广东、国内创优、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明确“扎根粤西、服务广东、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坚持走“师范立校、创新强校、人才兴校、文化优校、依法治校、和谐荣校”的优质发展之路,积极推进“崇德厚道、弘扬学术、育人为本、严谨治校、追求卓越”的校风建设,培养具有“崇德、博雅、弘志、信勇”校训精神的学生,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富有“抢抓机遇、自强不息、发展不已、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的湛师人,正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一所教师教育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师范院校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6-13
  • 韩山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和办学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潮州是广东的东大门,地处汕头、深圳、厦门三大经济特区的中心位置,是珠江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交汇点、交通连接点和文化交融点,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园林城市”等美誉。

    学院以“韩山”为名,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关。韩愈曾任潮州刺史,兴学育才,利农除弊,千百年来一直为潮州人民所崇敬,以至江山改姓,潮州由此而有韩江、韩山,并兴建了韩文公祠。学院前身可追溯到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建立的“韩山书院”。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改韩山书院为新式学堂,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1993年由韩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199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等级。学院与韩文公祠毗邻,依韩山、临韩江,俯看江上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校园山水相间,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各种设施齐全,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韩山师范学院有着优良的育人传统。韩山书院秉承韩愈“去华存实”、“人尽其才”的教育理念,尊师重道,一直是粤东“三州人士育才之地”。韩山师院继承古书院严谨治学、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一百多年的师范教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优良校风,为广东及周边省份培养了7万多名师资及其他各类人才,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旅港爱国实业家、广东十大慈善家陈伟南,台湾著名书法家陈其铨,文艺理论家陈传才,历史学家郭豫明,首届全国“十佳”公务员、广东省原公安厅副厅长朱明健等等。近年来,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特色办学”的理念,培养基础实、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形成了“秉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融汇潮汕区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粤东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鲜明办学特色,多次获得省、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为广东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设有数学与信息技术、物理与电子工程、化学、生物、中文、政法、外语、教育、旅游管理、体育、音乐、美术共12个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设有39个本科专业(含7个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17个,非师范类专业22个,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和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学院招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海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甘肃、贵州等十四个省(区)。2000年开始陆续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1257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93人,其中专任教师65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52%和38%。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已经成为教学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重要的岗位。学院聘任国际汉学大师、校友饶宗颐先生为顾问教授,聘请王梓坤(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子诚(北京大学教授)、俞元洪(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昌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木拉帅夫·卡米力(哈萨克斯坦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前苏联功勋艺术家)等为客座教授。

    学院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6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85个,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9218万元。图书馆藏书120多万册,中外期刊近2000种,拥有可供读者光盘阅览和普通阅览的座位2285个。拥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微格教室等各类教室263间。教学科研用计算机近3000台。已建设校外实习基地92个。学院建有2个标准田径场和体操馆、篮球馆、风雨操场及游泳池等设施先进、器材齐全的体育场馆,为教学、训练、竞赛和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建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舒适的学生宿舍。后勤保障机构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

    学院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在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在全国和广东省各类学科比赛和科技竞赛中荣获佳奖。在近两届广东省“挑战杯”比赛中获得2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连续获得“优胜杯”;在广东省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中获得6个第一名、5个第二名,获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乙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在三届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荣获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在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10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08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勇夺全国亚、季军;在“中-加-美国际烹饪技术交流大赛”华南赛区比赛中,获宴席类团体金奖和个人赛5金5银。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注重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常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和教师莅校讲学和任教;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韩国大田大学、日本国立爱媛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互换学生,互派教师进修和访问,并进行长期的学术与教学交流。我院还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哈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学院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有来自英国、哈萨克斯坦、韩国、泰国等国家留学生到我院就读。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院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我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技能娴熟,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安于本职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自2002年起,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6年高达98%以上,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

    韩山师范学院是治学、深造的好地方,热诚欢迎立志成才的学子踊跃报考韩师!

    [!--befrom--] 2012-06-13
  • 惠州学院

    惠州学院

    惠州学院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大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青山环抱,浓荫匝地,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占地总面积 160.65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5.62 万平方米,在建面积 5.63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 12.66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70% ,连年被惠州市授予 “ 花园式单位 ” 的称号。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项目实施先进单位、广东省高校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 6385.35 万元,馆藏图书 104.50 万册,电子图书 60.99 万册,报纸165种、期刊 1544 种、外文9种。招生范围包括全国17个省(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9286人,成人类学生 6749 人。专任教师 522 人,其中博士 50 人,硕士 250 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 193 人,中级职称教师 229 人,初级职称及未定级教师 100 人。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系、服装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旅游系、美术系、数学系、生命科学系、体育系、外语系、音乐系、中文系、政治法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 16 个系、部。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建筑规划设计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学院公开发行《惠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

    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园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建筑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法学、物流管理、软件工程等 42 个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5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农、文、法、经、史、管、教育等九个学科门类,24个专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兴办高等教育30年,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 60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拥有现代化图书馆;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及数字语音室81个,其中校级示范中心实验室3个,省级3个;教育技术中心;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等基础设施;120个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生生活设施完备,体育运动设施齐全。

    近年来,学院致力于立足惠州、面向广东,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力争把学院办成一所特色比较鲜明、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6-13
  • 韶关学院

    韶关学院

    韶关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的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院校。在4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7.5万余人。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改名为韶关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复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市属韶关大学合并为新的韶关大学。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与韶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本科层次的韶关学院。2004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有英东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法律学系、数

    学系、音乐系、教育系、旅游管理系、美术系、社会科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系、计算中心10个直属教学系(中心),另有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2个校外独立法人二级学院。至2005-2006学年末,有32个本科专业,有15个专科专业。现有蔬菜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应用数学等5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高职高专教育为辅,努力办好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继续教育,积极联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取得举办研究生教育资格。学校依托韶关,立足全省,面向19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968人,专科生2271人;函授和夜大成教在校生10232人。

    学校师资队伍现有73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74人,副高职称人员238人,中级职称人员330人,博士52人,硕士236人。

    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为251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4.7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85万平方米。学校设有计算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以及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有27个基础、专业实验室,123个实验分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8610.4万元。图书馆面积2.9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45.6万册,纸质文献138.4万册,中外文期刊6000种,电子图书7.2万种。全校装备各类多媒体教室学校有多媒体教室69间,语音教室12间,共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9214个,教学用计算机3237台。教学实习基地92个,体育场地7.18万平方米。

    学校成立了汉语方言研究所、客家学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等30多个科研机构。出版《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和校报。经常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市厅级项目151项,校级项目169项,横向课题34项,共计科研项目有420项。获得国家专利22项,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近1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及友好合作关系,近两年开始为韩国等国培养留学生,并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10余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校将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肩负粤北乃至"红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基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前沿的重要窗口的神圣使命,为把韶关学院建设成有学科特色、学科优势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而奋斗。(注:简介中数据采用2006年11月校本部数据)

    [!--befrom--] 2012-06-13
  •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 年,是一所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齐全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南海 3 个校区,占地面积共 3079 多亩, 校舍面积共 126万平方米,其中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 3 座,总建筑面积达 8.8 万平方米 ,藏书 320 多万册。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人文景观遍布,文化气息浓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学校共有 24 个学院和 1 个学系, 67 个本科专业,有 5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 12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体育硕士 3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 , 8 个博士后流动站, 4 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 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9 个国家 “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7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 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拥有1个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5个广东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此外,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70 多年来,学校数易校名,几度迁徙,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秉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 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 ” 的优良传统,承传南方大学 “ 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实事求是 ” 的革命精神,践行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铸就了学校今天的繁荣与发展。

    学校自建国之初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招生范围包括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28070人,硕士研究生 4543 多人,博士研究生 380 多人,博士后在站人员 60 人,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087人,形成了学士 —硕士 —博士 —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师 1700 多人,其中教授 300 多人,副教授 500 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600 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近 1400 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人,珠江学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7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共13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 “两课”优秀教师各 1 人;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等共 53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其他荣誉称号获得者。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起步早,网络设备先进,网络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华南师大是第二所联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 100 所首批联入 CERNET 和 INTERNET 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主干和 1000M 高速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以及上网的人数、上网的主机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美、英、法、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 40 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 60 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目前,学校正秉承 70 多年办学的优良传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坚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办学体系,为把学校建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befrom--] 2012-05-31
  • 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所药科大学之一,广东省热门高校,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10所优质名校之一,广东省培养药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广东省国家执业药师培训中心,也是广东省医药卫生系统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广东省3家药学法定CMA计量认证单位之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接收港台澳台学生、外国留学生和面向全国招生资格。

    学校本部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广州大学城,有广州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全校园占地面积3200多亩。

    学校具有48年的办学历史。她的前身是建立于1958年的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定名为"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2月,为了适应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更名为"广东药学院",成为继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之后,我国第三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药科学校。

    学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现设有药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医药商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外语部、人文社科部等11个二级院部,本科教育共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药学(省级名牌专业)、预防医学(省级名牌专业)、药剂学(省级名牌专业)、中药学、临床医学等57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现有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8个硕士点;成人教育开设脱产、函授和夜大学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科门类齐全,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专业适应性强,结构合理完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药学与预防医学专业,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具有显著优势。现有各类在校生18000多人,其中普教生11000多人。到2008年,各类在校生将达3.5万人。

    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比较合理,力量比较雄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和具有相当职称的教师约占36%,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约占61.8%。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始终将质量和特色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近两年来,及时抓住广东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根据"以药学为特色、药医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时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大力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大学城主校区、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多校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含适量专科)、成人高等教育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和学生的良好素质,近十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2002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各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广东省医药和卫生行业的主要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为广东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重视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新药研究开发能力和公共卫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研究能力。学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硕士学位点和省院级研究机构为依托,以经济建设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加强科技开发力度,强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设有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局二级实验室、广东省科教兴医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实验室,以及药物研究所、生物制药研究所、中药开发研究所和附属第一医院、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广钢医院等,仪器设备先进,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部、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并获得丰硕的科技成果,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活跃,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香港大学联合办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也有着广泛联系。

    学校具有优质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育人环境,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做大做强,为建设"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国内知名医药大学而奋斗。

    [!--befrom--] 2012-05-31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学校还有中医药高校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点,以及药剂学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硕士点;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现有博士生导师123名、硕士生导师410名。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2003年成为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

    学校下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及脾胃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等。开设本科专业13个,横跨医、工、

    管、理、经、文6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灸推拿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常年在校生近万名,其中研究生1300多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632人。学校正向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

    学模式转变。学校现有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总数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和广东省属高校中均居首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部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行业重点实验室(中心)1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科研成果显著,“九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2003年,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8项,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学校现有附属医院9所(直属医院5所、非直属医院4所),病床总数达到5000多张,直属附院拥有全国专科医疗中心8个、部局级专科专病研究实验室3个。

    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450亩(含大学城校区),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77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功能处于国内医药院校领先水平;有教学医院23间、实习医院22间、中药实习基地11个,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为在校研究生设立的奖学金有: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新南方教育奖励基金、邓铁涛奖学金、邓铁涛非医攻博专项奖学金、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靳瑞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学金等。

    2004年9月,学校开始进驻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并提出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规划,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学术氛围、科学研究、环境条件等方面愈来愈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热忱欢迎报考我校研究生!

    [!--befrom--] 2012-05-31
  •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学院创办于1958年,位于广州市流花湖畔,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等医学院校。

    学校现有主校区、龙洞校区、南校区和江高校区,占地面积共38.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6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0.53万平方米,宿舍面积3.88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2.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49.72万元,图书馆藏书54.46万册。

    学校设有基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7个二级学院,以及研究生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和附设广州卫生学校;学校还设有广东省唯一一所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学校现开设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13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7所直属医院,其中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3所,分别是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是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羊城医院为口腔专科医院;荔湾医院是一所以全科和社区医学为特色的综合医院;港湾医院是一所以康复医学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另外,拥有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分别是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妇婴医院、附属脑科医院、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附属市十二人民医院、附属市八人民医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此外,还有30所教学医院和29个实习基地。

    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6286人,其中,校本部682人,专任教师344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博士学位57人,具有硕士学位16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59.46%;教授34人,副教授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非本校毕业的教师比例为72.60%。近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7人获省、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称号,80人入选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15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215人,硕士生588人,博士生37人。建校49年来,培养了各层次、各类型学生1万多人。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生就业率达99%以上。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省级重点课程11门,市级重点课程9门。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3个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为广州市名牌专业。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是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立项2项、省部级立项46项、市级立项32项、校级立项212项,发表教改论文448篇,获得教改成果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15项、校级29项。学校主编和副主编教材63部,参编教材85部,主编教材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学校内科学(呼吸系病)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等15个学科为广东省重点或重点扶持学科。学校有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涵盖医学、管理学、理学3个学科门类);二级学科(内科学,涵盖8个三级学科)博士点1个;设有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下设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站、第二附属医院工作站、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工作站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工作站。

    学校设有呼吸疾病研究所、蛇毒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化学致癌研究所、肿瘤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妇产科学研究所等7个直属研究所。设有广东省伦理学研究中心、广东省窥镜外科研究开发中心。呼吸疾病研究所实验室是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另外拥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局级重点实验室12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6项、“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2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60多项。获合同科研经费达8910.5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00多篇,其中SCI等收录的论文160篇,在《自然》发表论文1篇,在《柳叶刀》发表论文1篇,在《循环》发表论文2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14项,市级15项。

    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广州医学院学报》、《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血栓与止血学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CHEST》(中文版);协办刊物有《中国医学伦理学》。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等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一批国外著名高校专家被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49年薪火相传,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恪守“厚德修身、博学致远”校训,实施“学科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组团发展”三大战略,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为创建教学研究型医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efrom--] 2012-05-31
  •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原名湛江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法、经、管、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应用学科见长,兼有基础理论学科的多科性海洋大学,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她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至今已有72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促进南海经济开发和濒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主校区位于湛江市西郊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风景区旁,占地4200亩,依山面海,环境优美;同时在湛江市区拥有三个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 、寸金校区,总占地面积4800亩。设有水产学院、农学院、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航海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中歌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寸金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和体育系。现有本科专业59个,高职高专专业29个,硕士点1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扶持学科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

    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博物馆、学生公寓、空调学生食堂以及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基本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校舍总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7万册,教学科研设备值近1.43亿元,固定资产值约12.3亿元。拥有包括现代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IT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40多个实验室,拥有水生生物博物馆等一批校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设有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所、海洋文化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WTO研究中心和全国高校唯一的珍珠研究所等35个科研机构。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广东省沿海市县干部培训基地和一个省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亦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025人,教授133人,副教授4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77人。全日制在校生达2.3万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重视应用研究与科技推广的优良传统。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和“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结合,以质量提高为主;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以内涵充实为主;综合发展与强化特色相结合,以强化特色为主”的办学方针,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近几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学校在研的各类科研项目有3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95项,市厅级124项,包括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各类项目,项目总经费达3873.7万元。对虾、珍珠、海水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技术,水产经济动物流行性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杂优水稻育种以及应用基因抗水稻病害等技术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办有船舶公司、珍珠公司、网厂、纯净水厂、家禽育种中心等校办产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一大批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学校在联合办学方面的多次成功实践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国家歌舞团联合成立了“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广东海洋大学WTO研究中心”,前者被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教授誉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创新。

    学校还与海峡两岸另两所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与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聘请了一批校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广东海洋大学正站在海洋特色、海洋使命的战略高度,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进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水产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学科水平较高,与我国海洋事业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多科性海洋大学而努力。

    更新时间:2007年4月15日

    [!--befrom--] 2012-05-31
  •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已有98年的办学历史。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区,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0万㎡,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邢苗教授,校长为陈晓阳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2个本科专业,有 8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9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学校设有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园艺学院、食品学院、林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珠江学院 (独立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教研部等24个学院(部)。目前,在校国家任务本科生、研究生共3.6万多人,其中有来自21个国家的留学生。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28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人才4人;教授、副教授73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8人,硕士生导师566人。

    学校拥有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120多个教学科研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教学重点实验室,8个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国家农业转基因作物检测与监测中心(南方)、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木材及木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均设在学校。

    学校具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良好条件。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藏书280万册;有25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17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三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健康、舒适、幽雅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浓厚的学习氛围,领略独特的南国风光,品味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学校先后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13个国家2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本科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双学位、主辅修专业制,注重加强基础,优化结构,重视全面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历经近百年发展后的华南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按照“适度规模、提高质量、节约增效、创新制度、和谐发展”的方针,到“十一五”末期,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并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befrom--] 2012-05-31
  •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色、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南北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学院);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0个博士点,204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硕士(25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等1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本科专业。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现有固定资产51.2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07亿元。校舍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校内设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网络中心、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校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机械基础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及十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一批现代化实验中心。图书馆面积6.7万平方米,藏书567万册,其中电子文献245万册,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各类场馆,学生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游泳队、乒乓球队等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比赛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特色鲜明,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66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10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突破8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4461人,其中专任教师23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6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研究生导师13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24人,硕士生导师914人)。2010年有各类学生806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465人,本科生25063人,继续教育在校生38842人,留学生1251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现有1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1门国家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2010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44%,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9.6%。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19.6万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工作为重点,努力把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5-31
  •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因你特别!

     

     

    李嘉诚基金会长期捐资支持的公办高校

    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本科第一批录取

    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汕头大学,有何特别?

    国际化导向,精细化教育,致力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高素质人才。

    不扩招,保持稳定学生规模,确保每个本科生获得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推行国际基准学分制,学生在专业框架下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进程。

    实施英语提升计划,使学生在境外交流和求职应聘时具备更强竞争力。

    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教师,构建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教授、WTO大法官张月姣教授、“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靳埭强教授等)。

    全额资助优秀学生到境外交流学习,每年安排相当数量学生到境外参观、实习和竞赛。

    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海上学府奖学金、交换生计划、境外进修资助计划等丰富的奖学金项目。

    学习海外名牌大学,试行住宿学院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全英班,学生学费、住宿费和英文原版教材费全免。

     

     

     

    汕头大学: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高素质人才

    汕头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年代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学。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为中国开辟“不一样的办学道路”。学校充分借鉴境外优秀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以国际化为导向、以质量为立校之本、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成为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师资团队等方面高度国际化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并致力于建设成以卓越教育和优质管理见长、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两次前来视察,称赞汕头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汕头大学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09-2017)已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学校将以“先进本科教育”理念和“可适应学业规划”为基础,以“整合思维”为特色,形成具有“全人教育”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在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不断演化的学习需求,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奋进精神、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终身受益的独特学习体验。

     

    学校共有文、理、工、法、商、医、长江新闻与传播、长江艺术与设计8个全日制学院和1个研究生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在校本科生7300多人,博士、硕士在校生2000多人。

     

    学校面向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江苏、广西、福建、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省份招收本科学生。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并接受外国留学生到汕头大学深造。

     

     

    [!--befrom--] 2012-05-31
  •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任学校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胡军教授任校长。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 忠信笃敬 ”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2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我校的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水域生态学与藻类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药物、重大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力学问题、中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8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设有20个学院,49个系,107个研究机构和80个实验室,69个本科专业;13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拥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四个校区,并正在广州筹建新的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69.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7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6.5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295.35万册。学校设有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即广州华侨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和江门市五邑中医院,1所专科医院即深圳眼科中心,1所直属医院即深圳华侨城医院。8家医院共有职工7700人,病床5686张。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140多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它们遍及世界五大洲美国、巴西、秘鲁、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学校在香港和澳门分设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教育基金会。

    历史上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现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6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297人,教授390人,副教授590人。

    目前,有各类学生35320人,其中,在校全日制学生2465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353人,本科生17511人 。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达12157人。学校学风浓郁,人文荟萃。其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王学萍、徐乐义、钟阳胜、佀志广、马有恒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可谓人才辈出,享誉中外。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的暨南大学更加任重道远。在新的世纪,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校友将继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弘扬“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befrom--] 2012-05-31
  •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伟人手创 山高水长

    中山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中山先生,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合,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成绩显著。

    中山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学校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的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来,学校不断延揽名师,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执教于中山大学。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执教于中山医科大学。大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山大学这座科学殿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学科齐全 根深叶茂

    中山大学是一所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在南方的一个重镇。全校设有36个学院(直属系), 9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9个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生命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拥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1个,还有专业学位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和广东省重点学科34个。

    中山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职工近1300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00多人。教师队伍中各类学科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中山大学拥有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有着强大的医疗资源,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附属医院系统。全校共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是教育部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馆内藏书529.63万册,除了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还有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位居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山大学依托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迄今为止,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其中包括7所学校的校际本科生交换协议,根据协议,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读期间,均可申请前往这些大学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习。

    学子风华 桃李芬芳

    中山大学现有本科生30000多人,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硕士研究生9000多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000多人,外国留学生近1500人。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素以“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宽松自主的氛围使得各级学生会和220多个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创意、尽情施展才华,营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动感的校园生活。暑假“三下乡”活动、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医学人文讲座、艺术与人生讲坛、科技艺术节、维纳斯歌手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创意基金等几十个品牌活动已经成为中大学子彰显个性、拓展素质、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中山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中大学子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2年,获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会场冠军,并囊括所有单项冠军。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获得冠军。2004年,我校代表队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总决赛银奖,在葡萄牙举行的21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世界总决赛中我校管理学院暴风雪队获得世界总决赛冠军。2005年,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一等奖。2006年,我校Blackstone团队在 “IBM杯”中国高校SOA应用大赛中力夺冠军;我校学生获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冠军。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近几年来我校还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数学建模美国赛一等奖;我校两支参赛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全国一等奖;我校学生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08年,我校P&T团队获得“IBM杯”全国大学生SOA业务流程建模竞赛决赛大中华区总冠军;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我校一直是中国六所传统强校之一,共10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第27届ACM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银奖,在第28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铜奖,成为大陆当年唯一获得奖牌的高校,在第30届竞赛中,出线资格队数在亚洲大学居第二,在第32届全球总决赛再创佳绩;我校作品IQ小博网获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我校传播与设计学院樊瑾同学以总分第二的成绩入选中国大学生北极(斯瓦尔巴德)考察队;等等。

     

    建校80余年来,中山大学为社会输送各类英才十余万人,校友遍及海内外,已成为了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以“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著称的中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统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全国知名企业、各大医院、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国、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在毕业生总人数的80%以上。随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中国经济圈的崛起必将为中大学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校研究生就业情况保持稳定,就业满意度高。2006至2008年,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高等院校、医疗卫生系统、公务员系统、国有重点企业等成为我校毕业研究生的主要择业对象。


    周边环境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通讯地址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联系电话

    020-84112828 

    [!--befrom--] 2012-05-31
  • 广东医学院

    广东医学院

    广东医学院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院校,2009年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总面积为1404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占地227 亩,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占地1177亩,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于2003 年开始招收首批新生。目前学校全日制学生20397人,其中本科生19682人,研究生715人。在校成人生23198人。2010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并着手进行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申报。
      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学校现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新的直属附属松山湖医院预计2011年底建成,另有1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5所临床教学医院。
      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19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45人,占教师人数的48%。有硕士生导师454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师中有105人次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8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
      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麻醉学、中药学、统计学等1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 理、 管、工、文、教等学科门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2个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4个专业是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外科学总论》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2个医学特色专科。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60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项目21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51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42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476 篇,其中SCI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310。获得专利授权20项。被认定为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筹建单位。
       
    学校拥有先进的网络设施,是广东省教育科研网的接入单位,是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量为1,181,000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821,900册,电子文献总量359,100册。《广东医学院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合作关系。
    分别与武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华盛顿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镜湖医院等教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探索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学生。

      办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医学人才。学生以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各级就业市场中属“强势群体”,就业率较高。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
      目前,全校上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更鲜明,综合实力处于国内省属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

    [!--befrom--] 2012-05-31
  •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原名浙江教育学院,系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下设人文、理工、教育科学与管理、艺术、信息、职业教育、外国语、经济与贸易、资源环境、体育等学院及浙江求智专修学院,开设本专科专业50余个。学校还设有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省中小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已近2万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比例逐年上升。继续教育全面展开,年培训量达3000人次。2010年2月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0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将“浙江教育学院”更名为“浙江第二师范学院”。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现有教职工5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4人;教师中高级职称者95人,占教师总数的4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49%,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环境清幽,教学条件良好。校园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有设施一流的图书馆、师训楼、学生公寓。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近三千万元。拥有设施配套先进的多媒体、微格教室。图书馆藏书丰富、功能齐全。

    学校公开出版发行《浙江教育学院学报》、《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政治课教学》、《小学生世界》等报刊,科研学术气氛浓厚。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国(境)内外的教育交流逐步扩大,已与德、英、美、澳等国以及港台地区的多所知名学府及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全校教职员工抓住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省人民政府下达批文,同意学校创造条件,由现有的成人本科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同意学校选择合适地块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近期为6000人,远期为15000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学校现承担的全省中小学师训、干训的办学任务及相关的政策不变。省政府的批文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学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小和山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将办成一所有特色、有影响、新型的综合性教育大学,努力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2010年4月15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

    升格后,浙江教育学院改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暂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7000人。学院计划在2015年前开设2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今年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有5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学院负责人表示,今后除了坚持传统特色——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外,将把培养适合浙江经济需求的外语、外贸类人才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befrom--] 2012-05-31
  •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树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民办高校之一;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自建校以来,学校充分发挥民办体制的优势,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在2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领域不断拓宽,社会声誉日益提升,走出了一条民办高校发展的独特之路。日前,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来校视察时指出:“树大”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是民办创学助教的典范,体现了政协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学校“适之以求、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占地面积500余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藏书量150余万册,在校生15000多名,教职工780余人,涵盖经济、管理、文学、工学、法学与艺术的多学科民办高校。学校设有管理学院、城建学院、人文学院、信息科技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外经贸学院、艺术学院、语言学院、现代服务业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等10个学院,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工程专业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有装潢设计、茶文化等29个专科专业,其中应用电子技术、日语专业为省重点专业;学校还拥有民办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陶瓷研究所等14个研究机构。

    学校始终将教学质量视作生命线,将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通过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狠抓课堂教学,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英语和计算机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4月,通过了省教育厅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年4月,通过了学士学位评估,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科建设初见成效。自2003年来,学校分别获得省科技重大贡献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2005年,国际贸易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学科(A)。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培养、聘用、引进、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深入实施“百名骨干师资培养工程”,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逐渐合理、基本适应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500余人,其中4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0%;同时,学校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经验丰富的300余人的外聘教师队伍,其中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2008年,学校有9名教师评为教授。

    学校坚持“树人为本”办学理念,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建校来,学校党委坚持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先锋工程”建设,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2005年12月,参加了第十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全面实施“成才规划”和“明德计划”,“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活动蓬勃持续地开展。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对外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重视教育国际化方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目前,学校已与日本、韩国、乌克兰、德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均聘请10多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承办2次以上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自1997年以来,仅由学校选送到日本的留学生就达600多人。

    学校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办学条件不断完善。2000年3月,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学校与周边的四所中专院校组建成立了新的浙江树人大学,此后,学校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完善办学功能,美化校园环境。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杭州市绿化示范单位”和“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通过了浙江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评估。

    近几年来,在学校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情况保持良好。2008年,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近95%(据省教育厅公布数据),在浙江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招生形势也十分喜人,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均大大超过了省控线。

    当前,全校师生正在认真实践“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继承和弘扬“艰苦创业、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的树大精神,全面实施学校第三个四年发展规划,为建设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全国一流民办本科院校,实现学校“上水平、创特色、争一流”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1
  •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建校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为市、县级的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学院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社科部、公体部等9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

    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9000人。全校教职员工754人,正高职称的有55人,副高职称的有145人,有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名,第三层次17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人选22人。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目前我院有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院级重点学科(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工程学、艺术学(电视节目制作))及“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等6个院级重点研究所和个人工作室。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5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我院目前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广电通信计算机实验室等50多个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已建成使用的22层演播大楼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还配备建设了校园有线电视、千兆校园网、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广播电台和实验电视台。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各类文献馆藏量为65万册,其中音像资料近2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近年来,我院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标,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实践步伐,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深入开展与省广电集团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努力攻关广电科技研发项目。积极参与动漫产业。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筹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南海影视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于2005年6月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befrom--] 2012-05-31
  •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共管。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办学历程。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后,又有宁波海洋学校、宁波林业学校、宁波师范学校等陆续并入。学校于1992年被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05年硕士点突破50个,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2006-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特色专业4门,2007年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以第二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宁波大学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占地27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78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为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现有藏书313万册(纸质和电子),拥有5家设备齐全、水平较高市级附属医院。学校地势开阔,甬江蜿蜒,树木葱茏,楼宇隽永,是求学治学的极佳场所。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包玉刚、邵逸夫、包玉书、王宽存、赵安中、曹光彪、李达三、汤于翰、朱绣山、顾国华、黄庆苗、叶杰全、范思舜、魏绍相、姚祥兴、应圣瑞、严信才等约60位港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捐资逾4亿元人民币,帮助学校建设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和活动中心大楼、设立了一批奖助学金和奖教基金我,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如今,海外华人华侨对学校的关心和帮助已从一个家族到一个群体,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已成为他们表达和弘扬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伟大激情的一个重要载体。1993年,宁波大学还首开海峡两岸学生组团交流的先河,大学生互访至今已达14次。

    学校现有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等十大门类。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200多名,研究生近2000名,外国留学生近200名。设有19个学院,拥有3个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MEA)、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食品工程)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其中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招收全国联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1个本科专业。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3个宁波市工程技术中心和一批科研机构;建有13个省重点学科,其中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重点建设专业5个,市重点专业4个,市重点建设专业14个,已基本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和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以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为校训,全面实施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和英语、体育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多次名列浙江省高校前茅。学校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服务与指导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体系和学生申诉制度;推行“1+x”学导制、选派优秀学生到地方挂职锻炼;建立学生事务咨询服务大厅,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习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学生事务调解中心等6个中心。学校实施海外“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校园文化“一院一品培育与认证计划”,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讲述宁大人自己的故事”、“国际论坛”等特色讲座,开展宁波帮文化节、建校纪念周、校园话剧演出、高雅艺术进宁大等活动,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学校逐步形成了厚重、大气、开放、高雅的校园文化格调,积淀了“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

    作为一所由城市名称直接命名的大学,学校牢固确立了为地方服务的理念,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指导,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着力开辟产学研工作新渠道;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与各县市区的科技合作项目为载体,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服务地方,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的总体实力,于地方求发展,从综合找优势,以特色创一流。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倡导开放式的办学理念,重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至今已与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58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国家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资格;每年向国外知名高校派遣优秀留学生,攻读硕士学位,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加合作商务管理、中澳MBA、来华留学等多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时,学校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络与沟通非常频繁,目前已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等9所院校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在港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未来几年,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谐行”的宁大精神,深入实施“顶大立地”发展战略,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befrom--] 2012-05-31
  • 衢州学院

    衢州学院

     

    衢州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2010年3月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

    学校坐落于素有“四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衢州市。2005年10月,学校在衢州西区的衢江之滨建成了新校园。校园占地70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1.03万平方米,是一座功能配套、设施齐全、设备先进、风景秀丽的现代化的新校园。

    学校现有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等7个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音乐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15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6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62万册,馆藏学术期刊835种,清华同方学术期刊等封闭镜像站(数据库)9个。建有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中心(所),校内中心实验室23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和实习学校335个,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附属学校——衢州市实验学校1所。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多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126人,教授32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教师200多人。有全国特大型化工企业巨化集团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作为我校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条件得天独厚;学校还长期从企事业单位聘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指导各类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获得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13门。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就业适应性较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近几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学校。

    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社团和科技竞赛。近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结构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竞赛中取得了优良成绩,获得国家一等奖8个、国家二等奖6个,省一等奖16个。其中,舞蹈《东方红》获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舞蹈《衢江鼓潮》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节目金奖,并被文化部授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特别奖;2009年、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一等奖;2010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总决赛获一等奖;2011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工业与工程组总决赛一等奖。

    学校秉承“立心力行”的校训,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校企融合、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25年来,共培养了20000多名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高校平安校园、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我校独具特色的“南孔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教师到学校任教,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丹麦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是:立足衢州,面向浙江,服务地方,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5-31
  • 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坐落于杭州钱塘江南岸滨江高教园区,是浙江省唯一的公安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5月的浙江省公安干校,历经浙江省公安学校、浙江公安专科学校、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时期,2007年3月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警察学院。

    学院现设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和侦查、刑事技术、交通管理、治安管理、警察指挥与战术、警察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法律文秘等10个专科专业。建有警务实战教学训练基地、模拟犯罪现场、车辆驾驶训练场、射击训练馆等7个校内实训场所和DNA检测、扫描电镜、痕迹检验等34个基础、专业实验室,在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建有4个校局协作基地、39个理论研究基地、50个教学实习基地(点)。成立了警察管理研究所、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和公共安全研究所等12个科研机构。办有《浙江警察学院学报》和《浙江警察学院报》。学院图书馆藏书71.84万余册,并与滨江高教园区六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展共建共享,实现了馆际互借,可共享图书达230万余册。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能够适应公安本、专科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华人法庭科学家李昌钰博士、中国工程院刘耀院士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办学过程中,学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协作,每年举办“警察与科学”国际讲坛、每月举办“浙江公安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为公安机关开展高层次警务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与美国纽海文大学李昌钰法医学研究所、美国山姆·休斯敦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英国安保与爆炸物教育国际学院签订友好交流合作协议。

    办学50多年来,学院始终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2001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来校视察并题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为各级政法机关、保卫部门输送了1.4万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许多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涌现出了以全国公安一级英模、“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法金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浙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学院同时还是公安部全国公安局长(政委)首任培训基地、商务部援外培训点和浙江省公安厅警官培训中心,承担了浙江省的教育援藏项目,办有西藏班。近三年,学院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单位”,并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平安校园”。
     

    [!--befrom--] 2012-05-31
  •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地处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省属财经院校。经过3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财经类高等学府,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已为浙江省培养了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9,000余名,所培养的财经管理本科人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已成为浙江财经管理骨干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

    学校占地1200余亩,校址位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校园东临钱塘江,园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0人就学。学校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1个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设有财政学等37个本科专业。设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史、伦理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15个硕士点,硕士点布局覆盖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三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10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有正高职称教师114人,副高职称教师27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0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48%,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日益提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在省内及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财政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会计学等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经济学、税务、财务管理、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6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等2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课程被确定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学校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建有公共基础、现代金融、经济与管理、ERP、信息、人文艺术、法律实验和学生心理健康等8个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27个学科专业基础实验室;建有工程管理和外语专业语音等2个单列实验室。其中,现代金融实验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浙江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化的下沙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 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112万余册,订购中外文现刊2470余种,通过网络可以使用3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中文图书5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 5 万册、外文电子期刊 10000 余种、中文电子期刊 9000余种,硕博学位论文370000篇。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0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并已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开展了留学生教育。目前设有与国外联合办学的3+1+1和4+1等模式的办学项目。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高等学府。今后,学校将继续秉承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
     

    [!--befrom--] 2012-05-31
  •  宁波工程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经过25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管理、经济、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学院管理规范,治学严谨,校风优良,环境优美,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和宁波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学院地处宁波市中心,占地面积8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目前,政府投资14个亿、占地面积1370亩、按“科技、人文、生态”理念规划的新校区正在继续建设之中,其中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现设有建筑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交通、经济与管理、人文、外国语、国际交流、理学、成人教育等11个分院,24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97人,其中,教授5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22人,博士52人,硕士194人。学院教学设施资源丰富,设备先进,拥有省级示范基础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现有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960万元,馆藏图书105万册。建有61个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训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充足,并配有多个电子阅览室和科技期刊镜象站。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2007年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1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5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著261部,获专利授权5项,2007年科研经费达3218余万元。学院还承担了宁波市石油化工和港口物流2个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并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合作,1984年即与德国亚琛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并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的20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际互访、合作研究和学生互派等交流活动。

    学校以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多层次构建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着力塑造“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加强学风建设,实施了“321教学质量工程”,建立了优秀学生培养制度,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近四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和浙江省的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结构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共计获奖100余人次;每年有50余项学生创新课题获得省、市级立项资助。我校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严谨、创新创业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befrom--] 2012-05-31
  •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集工、理、文、经济、管理、教育为一体的多学科全日制省属本科院校,其前身为成立于1980年的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学校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逐步形成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校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共有3个校区,学校面积1450亩。主校区位于城西小和山麓,依山傍水,林茂竹修,风景宜人。校区总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5万册,电子图书76.9万种,中外期刊2000余种。现有11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中心)。设有44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学校有20余年的对外合作交流历史,曾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1985年,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学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学校的项目。2000年起,先后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7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了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由学校发起的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中德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学校还与罗马尼亚克鲁日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师资队伍朝着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方向迈进。现有教职工1100余名,专任教师805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占68%,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占30%以上,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6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4人,省级科研或教学团队3个。
      学校深入开展质量工程按照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具有国际化背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改革。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专业竞赛、学科竞赛以及体育竞赛中获得佳绩,科研和专利成果数量逐年增加。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现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学科,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学科重点创新团队各一个。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近5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6项,发表论文3800余篇, 其中 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500余篇。
      学校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的校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以内涵建设为主导,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befrom--] 2012-05-31
  •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是在一所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创新办学十年,被教育专家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

     

    学校地处宁波,占地14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分设钱湖、回龙等校区。校园风景优美,教学设施完善,获省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学校”、“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为“国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全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和“浙江省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单位”,现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创业教育实验区、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教育实验区、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专业、18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商学院、现代物流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基础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设38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外国留学生2万余人。

    优越的办学条件保障学生的成才成人:学校专任教师千余名,高级职称教师380余名,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院士、省级“151”人才、高校教学名师、甬江学者及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校实验设备总值2亿余元,建有6个中央财政资助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20余家科研机构。实行人、机、书一体化管理的图书馆被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誉为“目前国内最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量160余万册,收藏近3千种中外文现刊。

    教育改革创新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贴近社会需求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合作性学习”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探索与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荣获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五年来,学校共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2100多项,有40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51项,省级特等奖一等奖190项。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重视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创新创业中心、创业教育学院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逐步形成了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与方法。近年来培养了“到联合国实习”的毕业生沈翠萍,中国首位“赴南极科考”的在校本科生戴芳芳,以总分第一名被财政部录用为公务员的詹树,毕业四年创办5家公司年销售超亿元的创业型学子王建……。

    国际化办学氛围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与世界百强高校之一的著名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创建宁波诺丁汉大学,与世界名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普拉茨堡分校合办物流管理专业。与世界一流学校合作办学,有利加强学科建设,快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学校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波兰、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的3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校学生可赴各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学习先进文化;毕业生可申请到对方院校就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均有百余名学生到合作院校学习或深造。学校还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每年有20多个国家百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的国际化氛围。

    [!--befrom--] 2012-05-31
  • 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是公安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实行现役制(副军级),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序列。

    学校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占地面积500余亩,目前在校生规模2200余人,专职教师26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0余人。

    学校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现下设基础部、船艇指挥系、机电管理系、电子技术系、后勤系、进修系等五系一部,开设有船艇指挥、机电管理、计算机应用、通信技术、机要和后勤管理等专业,担负着为全国边防部队培养船艇指挥、机电管理、通信技术指挥、后勤管理等方面人才的任务。
     

    [!--befrom--] 2012-05-31
  • 中国计量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以工科为主,工、理、管、法、文、经、医(药)、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始终坚持“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现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并有研究生与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任名誉校长,林建忠教授任校长。

    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杭州,占地面积1580亩,校园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量新学院、标准化学院(筹)、体育军事部、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18个学院(教学部)和1个独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学校设有14个硕士点,42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6000余人,其中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生6000余人。另有各类在册成教生4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350余人,专任教师近90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博士学位教师占35%,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及浙江省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学科学术带头人80余人。学校还聘请王大珩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培育学科特色。现建有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4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4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试验基地1个、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70余部。学校与全国上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成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及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基地和浙江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

    学校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近两次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实行校际联合选课,举办试点班,逐渐形成了“培养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500余项,其中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国家奖16项、省一等奖58项,学生专利申请及获准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2007年学生获准授权专利50项。学校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特色明显、实践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在对2007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与就业流向调查的麦可思-盖洛普指标排行榜中,我校列全国非“211工程”学校中的第16位,省属高校第2位。学校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单位”、“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完善的自动化办公网络,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4亿元,馆藏图书170多万册,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先后与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活动,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开办学分互认合作办学项目。获得全球首届唯一的“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 成为国际计量测试联合会第二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

    回顾历史,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当前,全校师生正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1
  •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历经风雨。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从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之路,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八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呕心泣血,筚路蓝缕,努力奋斗,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

    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现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教职工近千人。

    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三层三部十学院”的办学格局,构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三个教学部,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十个学院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人双环六学科”的学科构架,形成了以美术史论为心脏、以中国画和书法为头脑、以油画和版画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体为迈动的双腿、以综合艺术为联通四肢的躯干的工作室人形结构,将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动的生命整体。同时,又以这一人形结构为内核,以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艺术学为外环的双环结构,强调高点学科和人文关怀对于六个学科的核心的引领作用。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再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艺术学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美术学院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1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