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本科高校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50年8月,初名为张家口技术学校,1951年定名为察哈尔工业学院,1952年2月改为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的华北工业学校,1954年5月起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7月划归河北省,先后更名为张家口工学院、张家口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和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定名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河北省唯一的专门培养建筑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校本部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建国路33号,占地236亩,建筑面积72554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张家口市纬三路,占地987亩,一期工程近10万平方米已经投入使用。图书馆4803平方米,藏书共55.43万册(件),订有国内外期刊1300多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20万元。学院现有教职工627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6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98人,占教师总数的52.80%。从2001年开始,面向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本、专科生。目前,学院现有国家计划全日制在校生总数6785人。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城市建设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建筑系、管理系、计算机系、外语系、数理系9个系和成人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和体育部2个教学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及3个研究所。有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专业设置涵盖工、管、理、文四个学科门类,工科类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7.78%,基本覆盖了河北省以建筑业为主的城乡建设产业。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等18个本科专业;建有44个教研室、21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形成了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体,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立足河北,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一批省内一流学科专业的建筑大学。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近年来的就业签约率始终在省内名列前茅。
     

    [!--befrom--] 2012-07-03
  •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1996年由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和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

    学校占地2617亩,建筑面积8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91万册,收订中外文科技期刊2843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外文科技期刊等各种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存储量达10T。《河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均为河北省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学校现有教职工249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653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80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5437人,成人教育学生8559人。

    学校学科专业齐全,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设有18个学院(直属系),60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为河北省名校热门专业,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专业为本科一批招生专业;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学校拥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是科技部主持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单位;建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实验室、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现代集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化工制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生物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制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产过程自动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河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化工中试基地、全国CAD培训网络二级网点等机构和河北省工程图学会等十几个省级学会也设在我校。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了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有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格局。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0多项和其他纵横向课题2000项,到校科研经费连年递增;获省部级奖励62项;取得鉴定成果513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225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是“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创新教育,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五年来,学生科技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和竞赛中获奖数量、层次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其中在2009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得两金一铜的优异成绩。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9年位居省属高校前三名。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

    学校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省内外29个地方政府签定了科技教育全面合作协议;与36家企业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目前,河北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在“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办学宗旨的引领下,大力弘扬“进取、协作、奉献”的科大精神,兴业尽责,意气风发,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befrom--] 2012-07-02
  •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政府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坐落在华北重工业基地——河北省唐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百年传承,底蕴深厚。学校组建于1958年,系由唐山铁道学院部分科系的教师和翌年成建制转入的天津大学矿冶系组建而成,天津大学矿冶系前身为1895年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四大学门之一的矿务学学门,迄今已有114年的办学历史。曾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生前曾担任名誉院长。郭沫若先生曾为学校题写校名。学校1985年开始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朱基、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驻华使节、国内外知名人士曾来校考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现有专任教师806人,其中教授167人,副教授2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4%,燕赵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8人,博士生导师6人,双聘院士10人。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校园占地近12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亿元。建有省内一流的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CAD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和网络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逸夫图书馆为河北省甲级图书馆,学术期刊检索咨询二级站,藏书120万册,电子图书260万种,拥有ScienceDirect等11个大型中外文数据库。《河北理工大学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为河北省优秀期刊。

    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基本覆盖了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有17个学院,58个一批、二批本科招生专业,2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有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及留学生招收资格。拥有采矿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钢铁冶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材料加工工程、采矿工程、产业经济学5个河北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物理、化学、电工电子、测绘、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河北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矿业开发与安全技术实验室4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为河北省、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唐山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唐山市院士工作站以及10个唐山市重点实验室设在我校。与开滦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水泥集团、唐山陶瓷集团、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龙科技集团、旭阳煤化工集团等企业共建了12个技术开发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绩突出。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在河北省研究生教育评估、教学管理评估、成人教育评估中均获得优秀。体育工作被评为全国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百所优秀学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省级精品课37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创新高地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学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获奖励400余项,其中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国际级、国家级奖励近百项。在河北省组织的英语、计算机等可比性统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连续6年达96%以上,其中3年达100%,专业八级通过率连续5年达96%以上。学生工作连续11年得到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嘉奖。建校50多年来,共培养9万多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毕业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省内前茅。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内涵建设,科研、科技开发工作硕果累累。曾获得国家三委一部科技奖励、河北省省长特别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70余项。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1项,承担国家级项目51项,获得专利授权128项,出版著作、教材165部,发表论文4506篇。与国内外大中型钢铁、矿山等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达20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13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约70亿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是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ZLRJ智能弯管流量计系列高科技产品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其专利荣获“全国专利新技术发明博览会”金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渠道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英国政府合作建立“中英合作河北理工大学英语培训中心”。先后与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和林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南澳大学、俄罗斯国立太平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北海道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等10个国家的2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留学生互派、教师互访、科研协作、学术交流等方面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在校生已达12000余人。学院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办学特色鲜明,学生素质优良。仅近两年,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等国际、国内比赛中,就获得国际级奖励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0项。学院的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全校师生正秉承“勤奋求实”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理工精神,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百年老校正在快速发展。2009年,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已通过立项评审,学校将继续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7-02
  • 石家庄经济学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是河北地质学院,原隶属于国土资源部。1985年6月,学校从塞外古城宣化迁至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办学,1996年5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00年学校的管理体制由国土资源部管理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
    石家庄经济学院由主校区、西校区和北校区三个校区组成,校区占地总面积4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余平方米。学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设施、远程教育基地和CAI课件制作中心,图书馆藏书121.1万册,并建有地球科学博物馆一座。
    石家庄经济学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多学科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不断丰富“以人为本、有容乃大”办学理念的内涵,突出“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涵盖工、管、经、文、理、法六大学科门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现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有19个教学单位,8个科研机构,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4个本科专业和30个高职专科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8个河北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9门省级精品课。
    石家庄经济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的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31人,其中专任教师85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5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管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人。
    石家庄经济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战略。“十一五”以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承担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804篇,其中核心期刊1649篇;出版专著6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7项。所办学术期刊《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当代经济管理》(2004-2008年度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2009—2010年,学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分别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河北省科学素质教育基地” 和“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我校 “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
    石家庄经济学院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作为立足点,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注重专业教育,突出实践环节,把“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2006年以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及省级各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208项,其中国家级奖73项;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被评为全国和河北省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各类省级、国家级文化艺术活动中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在攀岩、定向越野、足球、武术、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在省、地区和全国性各类比赛中获冠亚军64项,足球队2007年获“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北区决赛冠军、总决赛第三名,2008年获首届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亚军。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37%。
    石家庄经济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布朗学院、日本鹿儿岛经济大学、英国基尔大学、德国威斯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第十三届、第十六届凯洛林国际地质学术会议,第四届亚洲消费者与家庭经济国际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创新与创业会议;每年选派师生赴国外进行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和学习。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199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教育改革,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作贡献”。2003年学校50年校庆时,温家宝总理把他亲自采集的一套珍贵岩矿标本赠予学校,勉励师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祖国的地矿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毕业生6万4千人,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张宏,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我国首批文科博士后研究学者王光远,南极考察队队长李院生,全国工程勘察大师许再良等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5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经院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现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正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有容乃大”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秉承“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为国土资源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培养肯吃苦、善动手、会管理、能创新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路,向“建设省内一流、国土资源行业有优势和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befrom--] 2012-07-02
  •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实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为鲜明特色的河北省省属高校。经过几年来的励精图治、科学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40亩,各类建筑面积87.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718人,其中:教授224人、副教授422人;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135人、硕士学历学位人员696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10人。
      
    学校建有学士、硕士两级人才培养体系。设置13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以及58个本科专业。拥有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建设有6个省级重点序列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在土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水土工程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13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8部,发表学术论文3311篇。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有英文学术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面向海内外发行。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了“优秀”格次的好成绩。学校着力培养“善学善行”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成效显著。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科技文化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64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涌现出一大批工程技术领域、政界、商界的精英以及领导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招生简介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是2001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当年开始招生;2003年12月由教育部予以确认。2005年1月,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专项检查”。科信学院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高教区,与河北工程大学主校区毗邻,校园占地面积600余亩,环境优美,并建有图书馆、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室和体育场等教学和生活设施。

    科信学院依托河北工程大学的特色品牌专业资源,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有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0个本科专业。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现有在校本科生7500多人。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6名,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22名。

    科信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加强学风建设,常年举办有系列学生科技创新和辅教助学活动,努力创建优良学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支持学生建立起18个学生特色文体社团,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院开办以来,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中,共有260多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国家公务员;500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举办的专业英语演讲赛、科技创新大赛、文体活动中获得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级奖励30多项。  

    [!--befrom--] 2012-07-02
  •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学校1921年始建于天津,前身是由法国耶稣会士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先后易名为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定名为河北大学。1970年迁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16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3亿元;

    学校建有省内高校设备技术一流的校园网络中心、新闻中心以及环境一流的体育馆、音乐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

    拥有河北省唯一一家高校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310万余册,馆藏数量居河北省各类图书馆之首;

    学校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余万件,文物近7000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70余件,馆藏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28个学院(部、中心),33个研究所(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宋史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附属医院;

    学校有86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学校是河北省设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开展研究生教育最早的学校,拥有1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法律、教育、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2个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可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8大学科门类的博士学位;

      学校建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400人,全日制本专科生37000人,外国留学生200人。

      师资队伍

    河北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3376人,其中专任教师178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省管优秀专家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优秀教师3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正高职教师399人,副高职教师71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近400人。

      科学研究

    全国电磁学学会、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中国宋史研究会、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和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动物学会等13个国家和河北省基础研究学会挂靠在学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全省高校领先水平,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教育史、世界经济等研究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教育等软科学战略研究方面较好地发挥了高层决策机关的参谋部和思想库作用;

    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在基础数学、光学与材料物理、分析化学、生物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方面都具备国内先进水平。国际三大检索收录河北大学科技论文数量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其中SCIE收录论文数量位于全国高校前100名。

      素质教育

            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试点学校;

    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培训、就业实验基地”;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后勤保障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第一家通过国家技师审核中心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第一家完成后勤实体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完全按照企业化模式运作的现代企业集团;

    200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两所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高校之一。

      国际交流

    学校先后与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韩国、蒙古等国家的四十余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协议关系;

    邀请了十几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短期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

    举办了机器学习与控制论国际会议、国际精细化学与功能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口预测与分析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哲学前沿论坛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单位,留学生教育包括短期培训、语言生、本科生以及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已接收18个国家的千余名学生来校学习;

    2004年以来选派了180余名学生到国外合作大学学习。2006年在蒙古国伊和扎萨克大学成立了河北大学—伊和扎萨克大学汉语教育中心,是河北省在国外设立的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热忱欢迎报考河北大学!

    [!--befrom--] 2012-07-02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项目工作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及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3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138亩,建筑总面积7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9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2亿元,图书馆藏书113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798人,在编专任教师1378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64人,正教授232人,副教授421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78人,本专科生18058人,成人在校生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240人。建校47年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的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70余项奖励。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九五”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150多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项;申请专利3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1.5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园,2003年初,被认定为北京市十所大学科技园之一,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12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我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全国重点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befrom--] 2012-07-02
  •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Gaozhou Normal College,Maoming University)坐落在粤西文化名城——高州市城区,北倚金子岭,南临鉴江,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校园面积近200亩,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拥有科学楼、教学楼、图书馆、音乐楼、大礼堂、体育馆、标准运动场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了校园环境园林化,学生宿舍公寓化,是莘莘学子修身立志、求学成才的好地方。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其前身为“茂名县立师范学校”和 “广东省立高州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30年。1949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两校合并为“广东省立高州师范学校”;1970年,学校更名为“湛江地区师范学校”;1973年,学校再度更名为“广东省湛江地区高州师范学校”;1980年复办中师,学校改名为“广东高州师范学校”;1983年起,学校实行省、市共管,是全省18所重点中等师范学校之一;1991年,学校成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单位;1993年,学校被国家教委批准试办“三二分段”大专班,是全国36所试办大专的中师之一;2001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并入茂名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定名为“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还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40年,中共茂名县委书记邓麟章,宣传部长陈华及车振伦在茂名师范以任教作掩护,团结进步教师周梦吉、陆士凤等人,组织进步学生参加读书会,宣传我党抗日战争的主张,并在该校发展进步学生钟正书、郑光良、龙思云、李鸣、李颐年、李乃珠、吴良才、古禹明、梁德玉等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1945年春先后举行了以茂师中共地下党员为领导骨干的茂西道平起义和茂南烧酒起义。1946年间,国民党茂名县政府,无理扣发该校学生津贴和教师薪饷,激起广大师生的公愤。中共茂名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林其材与茂师党支部成员许俊文、柯乙福、吴时苑,以及游击小组成员冯柱朝、李匡一等商量,决定因势利导发动全校师生举行反饥饿斗争,通过罢课请愿,游行示威,终于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茂师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游击小组成员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多人成为我党地下工作和革命游击战争的骨干。

    长期以来,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坚持“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形成了“爱、实、严、勤”的优良校风和“润物有声、化育无形”的教风与“博学、敏思、慎取、致新”的学风,以“献身教育,兴我中华”为己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招贤纳士,经久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砥砺出“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的人文精神,孕育了“爱、实、严、勤”的优良校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为基础教育培育了近4万名“思想素质高、基本功底实、发展潜能大”的优秀人才,被誉为“育师的摇篮”、“文明的窗口”,并先后被定为国家级“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验基地学校(2007—2010)”。自1991年以来,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单位,多次被茂名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评为作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学校、先进党组织、排头兵实践先进单位,并连续10多年被高州市综治委评为“治安事故为零”学校。1994年2月,原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许任之到校调研后,为我校题词“以教为乐,以教为荣”;1994年3月,原国家语言委员会主任、师范司副司长孟吉平莅校视察时指示我们要“加速办学条件标准化步伐,努力实现中师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全国一流师范而奋斗”;1995年12月,原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江海燕来校视察时,赞誉我校是“粤西师范教育的一颗明珠”;199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师范处原处长、广东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钟正书来校视察时亲笔题词,希望我校“发扬光荣传统,造就一代新师”;2001年12月,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前来我校调研,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面向全省招收(高考)三年制师范类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地理教育、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非师范类文秘(中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面向全市招收(中考)五年制师范类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学生。目前,学校设置中文、数学与计算机、英语、艺术、体育、社科等六大学系(部)共10个专业。目前,学校拥有硕士学位研究生20人(含在职攻读),中级以上职称95人,在校学生54个教学班2360多人。自2003年至今,学校历届大专毕业生以专业思想牢固,教学基本功扎实,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好评和广泛欢迎,就业率均达98%以上。

    而今的高州师范正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管理、规模、队伍、文化、民生”五大工程,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沿着“把高州师范办成省内外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奋力前行!

    [!--befrom--] 2012-06-13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简称UIC)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广东省珠海市携手创立,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特批。

     

    自2005年11月举行成立暨奠基典礼至今,UIC已迅速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独特的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大学。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理工科技学部三个学部,下设十九个专业。学院实施四年全英文教学,毕业生学成后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在国内、香港及国际范围均获承认。

    UIC拥有一支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师资队伍。UIC还汇聚了中国内地、港澳、韩国、美国、利比里亚、尼日利亚、菲律宾、奥地利、加拿大等地约4,100名学子。

    [!--befrom--] 2012-06-13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广东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较早设置的省属公办高校之一。2010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省属成人本科学校改制为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代码:14278。目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5.78亩,设海珠和花都两个校区,有教育系、政法系、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计算机科学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13个教学机构,11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科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六个学科门类。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较高、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40人,教授等正高职称教师49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1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49人,还有一支由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著名校长和特级教师组成的百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1989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有30余人次。

    学校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努力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设有附属中学1所,指导和管理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室33个、中小学教师工作室45个,中小学校长实践锻炼基地71个,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371所,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示范区8个、示范学校146所。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设在我校。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始终把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毕业生深受社会各行各业的欢迎。学校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环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共培养普通本专科生1.45万人、成人本专科生5.17万人,培训中小学校长2.5万多人次、中小学骨干教师34.5万人次。多年来,我校普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与国际现代教育接轨。先后与英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还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从2004年开始,学校开展了留学生教育。BTEC项目实施后,一批毕业生开始留学英国等国家。

    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行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注重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确保各项事业协调共进、健康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从一个专门培训中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的成人高校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多、专业涵盖领域较宽、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干训师训优势突出,“普高”与“成高”结合,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的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在省内有较大影响,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普通本科院校而奋斗。

    [!--befrom--] 2012-06-13
  •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东莞市第一所多科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地处现代制造业名城?东莞市,校园座落在南城区,南靠水濂湖公园,北临西平水库,东依西湖乐园,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学院占地面积450 亩,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学院拥有各类图书35万册,建成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维修、数控机床、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等一流实验室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个,艺术系拥有大型练功厅和琴房37间,教学仪器设备达1800万元。学院现设有五系、一部以及培训中心。在校生近6000人,其中养成教育学生4000人,专任教师26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高级职称教师63人。聘请了10多名知名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30家企业负责人为学院顾问,40名企业管理专家为学院专业顾问委员会顾问。学院就是在这样一批专业学者组成的学院顾问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下办学,以资深的教育专家任学院领导,聘请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家联合授课。


    在教学理念方面,学院坚持以“抓改革、促建设、创特色、上一流”的办学方针和“开放式、适应性、应用型”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技能型银领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的办学方向。与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和卡纳多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学府联合办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和卡纳多学院学习深造,形成了以普通大专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院已被列为东莞市文教建设十大工程之一,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到2010年,努力办成一所办学条件先进、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广东一流”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西湖路99号 联系电话:0769-22906838 22822449 
    传真:0769-22906166 22906266  邮政编码:523083  E-mail:nanbozb@126.com  网址:http://www. gdnanbo.com

    [!--befrom--] 2012-06-13
  •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 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现有校本部、顺德校区等2个校区,占地面积219.44万m2,建筑面积164.88万m2。近几年,我校在各类高校排行榜中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2007年,我校以19个二级指标全优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是广东省两所获全优成绩的院校之一。目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

     

    办学规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药学院、护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等17个学院。形成了由6所直属附属医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华瑞医院、江都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北滘医院)和以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为代表的4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65家教学医院组成的医疗教学联盟。目前共开设了51个本科专业(含方向),其中6个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3600多人、专科生900多人、研究生3500多人、留学生600多人。2012年,学校继续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收51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新生3200人、1个专科专业新生300名。

    学科建设。学科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拥有中医内科肾病学、中药制剂学、中医内科脑病学等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拥有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分别布局在3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覆盖24个二、三级学科。

    人才队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100多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8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2人、长江学者4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有54人次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有100多名专家教授分别担任全军和全国性学术组织理事、常委以上职务。博士生导师334名,硕士生导师854名,先后有人员133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改革。“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在内的国家、军队和广东省教育研究课题93项。在多科性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医学教育技术研究、科研促进教学、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实践。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1项,研制的《医学通用题库》,获得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50多家院校推广使用。开发的教务管理软件《军队院校学籍管理系统》,被指定为全军和武警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7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占“十五”以来总成果的58.87%)已经转化为教学资源直接服务本科教学;主编出版“十一五”规划等高水平教材11部,58项多媒体教材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目前建有8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实验教学中心2个,16门广东省精品课程、7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44门PBL课程、54门双语课程、33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

    科学研究。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各类课题2738项,获得纵向课题经费8.6亿元,主持国家“973”项目4项,牵头承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参与“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863”课题16项,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获“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200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二等奖8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项,广东省科技一等奖24项。 2000年以来,我校有5项科研成果7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是广东省入选“十大新闻”最多的高校。学校科技查新工作站是国内首批获教育部认证的医学类部级查新工作站。根据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我校国内论文产出2548篇,位居全国高校25名,在全国医药类高校名列第5位;侯凡凡教授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最著名的临床类综合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杂志当年影响因子达到51.296,该成果被美国内科学年报评为“2006年内科学领域最重要的14项研究进展之一”。

    医疗实力。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专)科7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7个,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7个,广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5个。拥有6所直属附属医院,展开床位5700张,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都是高水平综合性教学医院。其中南方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在消化病内镜诊疗、肾病综合治疗、骨科疾病诊治、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烧伤整形和危重新生儿、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微创外科技术、心脑血管介入、围产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南方医院惠侨科(惠侨楼)是国内开办最早、规模最大、收治海外病人最多的“涉外医疗中心”,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惠侨科”荣誉称号,并得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嘉勉。

    产业开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坚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开创了全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先河,以自主研发的“三九胃泰”、“正天丸”、“无限极口服液”、 “尿毒清”等产品为基础,先后创建了深圳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前身)、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现名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的医药企业。2004年转制地方以来,取得科技成果300余项,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国家Ⅰ类新药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剂、f-PAX系统等重量级的科研产品并成功转化,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日用化工等多个医药相关领域新建立了东方药林、南方洁灵、一大国隆、南方美迦、宜诚数字医疗等一批校办高新技术企业。

    [!--befrom--] 2012-06-13
  •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原培正商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批准设立,招收国家任务生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2004年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试办单位。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院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准则,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走“质量立校、专家治校、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详细>>
     
      
    人物小传  
      
    以梁尚立董事长、何厚煌常务副董事长为代表的一批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的培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多年来,为培商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终将先辈的夙志变成了现实。用劳动和汗水书写了培正历史新的一页,光大了培正的事业。培商的芸芸学子们不会忘记他(她)们, 培正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不会忘记他(她)们,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她)们。  
      
      
    系别介绍 
     
     
    法学系 管理系 会计系 市场系 外语系 金融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 
    ABE中心  人文基础部 英语教育中心       


     
      校园风光  
     
       
     教学楼 
    学生宿舍 
    外教别墅 
    其它 
     
      大事记  
     
      一九九三年初,在中国内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提出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方针,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梁尚立培正学长抓住这一机遇,倡办了培正商学院。从此翻开培正历史新的一页。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院系专业  
     
       
     国际金融 保险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汽车营销与管理方向) 
    物业管理 会计 市场营销 国际贸易 商务英语 
    法律文秘 法学 信息管理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 网络管理与维护 
    经贸日语 连锁经营管理 多媒体与制作 服装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教师队伍  
     
      学院已建立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职称与学术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25人,其中校外兼职教师85人,专任教师34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有博士、硕士高学历教师104人,英语外籍教师65人(居广东省高校之首)。 

    详细>> 
      
      培商历程篇章  
     
         创业篇     现状篇    
    教育改革篇    成果篇       关怀篇  
     
      档案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教学类档案归档实施细则  
        
    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 财务类档案归档实施细则 
        
    培正商学院档案管理规定 基建类档案归档实施细则 
        
    行政类档案归档实施细则 声像类档案归档实施细则 
        
    党群类档案归档实施细 
     

    [!--befrom--] 2012-06-13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劲的城市--广东省佛山市。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校园分本部、北院、河滨、同济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210.7亩,建筑面积34.54万平方米。目前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4490人。

    学校设有文学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政法学院、理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和体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在招本科专业(方向)5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56人,其中专任教师778人,具有正高职称139人,副高职称40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6人,硕士学位教师392人。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丁肇中博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

    拥有国家级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肉鸭研发分中心,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现代制造装备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兽医学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预防兽医学实验室为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动物医学、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7%以上。

    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莫桑比克以及香港等1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国(境)外著名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提高。近年来,学校数百名毕业生到国外攻读学位,近百名在职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

    [!--befrom--] 2012-06-13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1995年6月由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的广东省涉外型重点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65年,是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直接管理的3所外语院校之一。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接管理的4所外贸院校之一。

    学校位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经济中心广州市。学校现有3个校区,总面积2172亩,其中北校区坐落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面积821亩;南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面积1095亩;大朗校区坐落在广州市大朗,占地面积256亩。校园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陶冶情操、求学、授业的理想之地。

    学校目前设有19个学院、部(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法学院、英语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公开)学院、国际学院(出国培训部)、外国留学生部),50个本科专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泰语、印尼—马来语、越南语、朝鲜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经济学、保险、市场营销、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税务、国际商务、汉语言、对外汉语、法学、外交学、国际政治、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新闻学、广告学、音乐表演、金融工程、汉语言文学、翻译、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阿拉伯语、网络工程、音乐学、舞蹈学),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7大学科门类。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根据规定可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根据规定可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会计学、文艺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翻译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省级名牌专业(英语、法语、国际贸易、金融学、日语、市场营销、会计学、工商管理),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全国百强期刊(《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

    学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2003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第一批。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切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在广东省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现有固定资产60147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698万元。拥有总面积5万2千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其中包括宽带多媒体教学网络实验室、EDI国际贸易全景仿真实验室、同声传译仿真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种规格的语言实验室等。图书馆两校区馆舍总面积5万平方米,全馆实行藏、借、阅、研一体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主要读者服务区每周开放时间达81小时。现有馆藏139万册图书、2954份国内外报刊、20种中外文网络数据库资源,已实现13个语种馆藏文献采购、分类编目、流通和检索网络化集成管理。

    学校现有编制内专任教师总数达到9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77.4%。此外,还聘有80位客座教授和6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不少专家和学者担任了全国和省市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或被所在学科的国际权威刊物聘为编委或特约审稿人,或受聘为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顾问或咨询专家。现有本科生、研究生18648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外国留学生逾16000人。

    学校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迄今为止,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智利、古巴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0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befrom--] 2012-06-13
  •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2362055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615894平方米,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目前校本部设在大学城校园(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要求组织教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0人,副高级职称704人。设有19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校区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38000余人, 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教授评审权,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13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并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省级重点、重点扶持、扶持学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3个,省级以上重点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建有各类研究所和教育、研究中心。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10000多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图书馆拥有藏书260多万册、电子文献100多万册,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

    学校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校不断推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多年来,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承担了大量企业科技开发项目,与国内外不少知名的公司、高校合作成立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工程公司。在某些学科领域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科研经费逐年增长。

    学校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多年来,先后与美、英、德、俄、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协作关系,与莫斯科工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学校以“团结、勤奋、求是、创新”为校训,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创建优良的校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水平,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befrom--] 2012-06-13
  •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院长。

    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东莞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十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是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之一。东莞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学院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面积1500亩,座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莞城校区面积32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学院目前设有13个系(院、部)、20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创办了按新机制运作的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10062人。

    学院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在专任教师队伍中,55.2%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38.8%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建中院士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在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巡礼活动中,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项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为展示大学生风采、培养其创新精神提供了广袤的沃土,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活动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立足东莞,面向广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东莞社会经济资源丰富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院校。

    发展中的东莞理工学院正朝着建设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苗圃,成为一所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学院的目标奋进!

    [!--befrom--] 2012-06-13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地处南方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江泽民同志曾两次来茂名视察并题词:“把茂名建成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茂名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又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正茁壮成长。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于2010年5月由茂名学院更名而来,为广东省属本科院校。2000年3月,茂名学院由原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和茂名教育学院合并组建。

    学校前身原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54年创建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中,经历了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56年)、华南石油学院(1960年)、中南石油学院(1961年,1965年由广州迁至茂名)、广东石油化工学校(1975年)、广东石油学校(1979年,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等几个曲折的发展阶段。1998年1月,学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所属划转为广东省所属。

    学校早在1960年华南石油学院阶段,就开办了石油炼制等4个五年制本科专业;1978年秋,经广东省和石油部批准,学校开办了石油炼制等2个本科专业;1990年起,学校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联合开办了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等15个专业共17个本科班。

    学校5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5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等行业大中型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并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2009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现有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体育学系、艺术系、实验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4个直属系(部),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41个本科专业。目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00多人。 学校占地面积40.2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2.64万平方米,其中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图书馆藏书120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网络数据库16种。建有14个实验教学中心、22个实验室和10个研究所,其中拥有现代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示范教学中心。还承担有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是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区汇接中心之一,校园网覆盖教学和办公区域。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50多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28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共410人;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校级培养对象20人;有一批教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学校还聘请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薛群基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公司有关领导和专家,暨南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的领导和专家等共40多名客座教授。

    学校目前承担了8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市级和地方企业项目,获专利授权50多项,这些科研成果已有部分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还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2009年,校外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000万元。

    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日益重视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与英国Staffordshire University、澳门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

    目前,全校师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时期建设发展工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教学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6-13
  •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

    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1958人。教职工925人,专任教师690人,正高职称55人,副高职称167人,具有硕士学历303人,博士48人。同时,还聘有一批校外的学者和金融界的专家担任兼职(客座)教授。

    学院分设广州校本部和肇庆校区,占地面积998亩,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环境优美,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全;建有计算机网络中心、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21万册、电子图书15万种、中外文期刊2167种;还建有模拟银行、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务会计、保险、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等专业实验室,并拥有华南地区收藏最为丰富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学院设有金融系、会计系、保险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法律系、外语系、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社会科学部、基础教学部等十二系二部。开设了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商务英语、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21个本科及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财务管理、国际金融、保险、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商务英语等2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保险专业是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金融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和人民银行总行重点专业。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遴选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科研机构,成立了华南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所、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研究所、会计和审计研究所、工商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法律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形成了有一定实力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29项,厅级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保险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获各种奖项36项。

    学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2002年5月,“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来校访问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在华南地区惟一的LOMA考试中心设在我校,目前该考试中心由香港盈科保险公司提供赞助;美国华盛顿州立格雷港学院、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加拿大BC理工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等国外高校与我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英国商联保险公司、瑞士丰泰保险公司、法国安盛保险集团、以及香港新华集团等一批境外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在我校设立了奖教奖学金。

    学院除承担普通全日制教育任务外,还积极开办本科和专科函授、电大、网络等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和短期干部培训。还设有广州高级金融人才培训中心、金融英语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金融法规培训中心和自学考试辅导中心,并被广东省人事厅确定为金融系统省级继续教育基地。

    学院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创新办学机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金融行业为依托,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与优势学科。学院以商科类、社会科学类学科为主干,以金融、保险专业为龙头,人文科学和工科等学科协调发展,办成具有高水平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6-13
  •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

    198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内外合力,一所全日制本科综合性大学—五邑大学在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应运而生。江门市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区)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学校由此得名。

    学校占地约1000亩,天沙河蜿蜒横贯其中,一河两区。校园内湖光敛滟,幽雅宁静,可谓是“远山含翠教读胜地,近湖吐烟治学佳境”。建校以来,学校坚持“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内部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四大办学特色。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现设有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2个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管理系、应用经济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数学物理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土木建筑系、纺织服装系、政治教育与法律系、体育部等16个教学院系部,开设文、理、工、管、经、法、教育等七大门类34个本、专科专业,另还设有职业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面向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等全国部分省市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全国(含港澳)招收研究生。学校现有各类在籍学生1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

    五邑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专任教师的6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77%;学校还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任教,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广大教师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十五”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等100多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60多项,横向合作研究项目200多项,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分别确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环境与数据库技术、纺织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材料学等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及扶持方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还入选了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纺织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名牌专业。

    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重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质量就是生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全省组织的各类统考和比赛中,五邑大学学生均取得较好成绩。2000、2001、和2002年连续三年,专业英语四级统考通过率在91%以上,比全国平均通过率高出21个百分点,2004年通过率更是高达96.9%,比全国高出34个百分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2003年获2个全国二等奖,广东赛区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004年又获得全国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广东赛区4个一等奖,9个三等奖。2000年教务处分别获得全国和全省高等院校先进教务处的称号。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迄今为止,已向社会各界输送各类本、专科毕业生2万多人,各类短训生3万多人。

    建校以来,五邑大学得到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热情关怀和鼎力支持。他们共捐建楼宇近50座,还捐赠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并设立多项奖学金。学校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新加坡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每年都选派20多名优秀教师赴英美进修和交流,10多名学生以各种形式出国进行长、短期学习,100多名外国师生到我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留学生单位之一,已先后招收来自美国、墨西哥、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克罗地亚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

    五邑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993年,广东省教育厅又批准了五邑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已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和纺织工程等13个硕士授予点,其中纺织工程硕士点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硕士点。现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现有在校博士后、博士生(联合培养)、硕士生300多人。

    经过20年的建设,学校的设施日臻完善,总建筑面积已达4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0多万册,还有500多台计算机的电子图书馆。拥有12个设备先进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计算中心和电教中心,是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省级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全校有教学科研仪器6800多台套,教学、科研计算机2000多台。1996年1月,学校校园网与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联通并覆盖全校,并在2003年建成1000M主干、100M到楼宇的宽带校园网。

    进入新世纪,我们将秉承既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针,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自身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具有地方特色与侨乡特色,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综合性大学。

    [!--befrom--] 2012-06-13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校园集云山之神秀,汇珠水之灵气,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先生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长15年。1984年,经教育部、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校名。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为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促进学校发展,1987年4月,根据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提议,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成立了学校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1997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2008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任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担任。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何鲁丽、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一贯关心、支持学校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海内外各界人士深怀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不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霍英东、马万祺、何厚铧、曾宪梓、何鸿燊、杨钊、刘宇新等一批港澳社会名流为学校捐款兴建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添置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遗余力。

    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等。

    学校占地面积111.47万平方米,其中海珠校区占地17.78万平方米,白云校区占地60.34万平方米,钟村实习农场占地33.3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22人,其中正高职称77人,副高职称213人,具有博士学位113人、硕士学位400人。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841万元,图书馆藏书10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2万册,电子图书26万册,全文电子期刊2.5万种,各类全文和文摘题录数据库16个。校园网覆盖全校。

    学校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1月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现设有16个院(系、部)和亚洲最大的雅思考试中心。拥有45个本科专业,设有生物化工等4个硕士点。学校面向全国8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万人。

    近三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8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美国福特基金课题1项,英国皇家学会课题1项,科研经费2700多万元;获广东省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农推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31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70篇;出版著作50部。

    学校先后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布莱顿大学、利物浦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夏威夷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等建立了友好互访和学术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回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广东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广州市助残志愿者先进集体、广州市“雷锋号”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广州市文明单位,在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befrom--] 2012-06-13
  •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警官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49年11月的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五十多年来,学院经历了政法干部培训,政法中专、大专,公安专科、本科教育的历程,目前是华南地区第一所也是唯一的公安本科院校。

     

    五十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十多万政法类专门人才,被誉为“南粤警官摇篮”。广东警学院办学特色有浓厚的岭南文化作背景。敢为人先,是岭南文化、广东文化的精华。

    一、服务公安队伍建设的办学理念

    服务公安队伍建设的办学理念,始于建校初期的广东公安干部学校,从单一的公安政法干警培训教育,到本科公安教育的办学历程,办学理念成为厚实的历史沉淀、理性的认识升华、行动的理论指南。

    五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合格的高级公安专门人才,成为华南地区培养新警的摇篮,毕业生遍布粤琼桂,大多成为公安机关的骨干队伍,不少成为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长为公安英模,有的走出国门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

    此外,学院十分注重在职民警培训,是学院的重要职责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根据公安部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大练兵基地的作用,近两年培训规模都在7000人次以上,民警培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广东公安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形成本科公安教育专业体系

    构建起服务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专业体系,凸现公安特色和广东特色,以法学为基础,以经济犯罪侦查、禁毒、警务战术与指挥等专业为特色,重点发展治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法学等专业,并带动和促进其它专业的发展。目前开设侦查学、治安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法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

    三、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科公安专门人才的“厚基础”,强调人品德行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从而构成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成才基础。在专业教育上强调“宽口径”,既适应公安工作、又适应社会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健的体魄体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照以上要求,建设教学内容体系,共开设课程270多门,本科设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刑事技术、治安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法学7个专业;专科设刑事侦查、刑事技术、治安管理、法定、文秘、英语6个专业。评出校级重点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重点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部级精品课程1门。此外,围绕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了DNA实验室、司法心理测试实验室和物证司法鉴定中心等12类实验室。

    师资队伍与办学规模

    学院有专任教师297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87人,两者占教师总数的38%。博士后2人、博士硕士139人,占教师总数的46.8%。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1人,校级11人;校内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4人,学科带头人5人。

    在全省公安机关业务骨干中,选拔76名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能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官,到学校任教。

    目前在校生7078人,其中本科生3614人、专科生3464人;学生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区。学院开办本、专科业余函授教育,现有专科、“专升本”业余和函授学生458人。

    办学条件

    学院校舍总面积23.7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810万元,馆藏图书数据55.17万册。现有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训练馆、搏击馆、射击场、警察战术训练大楼等训练场馆,可以满足教学及培训需要。

    主校区----嘉禾校区,目前已完成运动场整体改造、警察战术训练大楼、射击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新教学楼等11项工程及周边附属设施,建筑面积共7.5万平方米,警体训练区、学生生活区基本建成。图书馆(20281平方米)、游泳馆(5407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办学成果

    学院设公安学、法学研究所。广东省警察学会公安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均为省二级学会)挂靠我院。学报《政法学刊》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出版著作90多部,教材86种,其中7种教材分获公安部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九五”、“十五”期间,承担省部级、厅局级、市厅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49项,校级重点课题80项。有68人次担任全国、省一、二级以上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委员以上学术职务。

    “刑事侦查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科研组合锁”、“道路交通安全多媒体软件”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车辆与驾驶员管理CAI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汽车构造与安全检测”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司法心理测试中心、司法鉴定中心坚持“教学、科研、办案”相结合,取得良好业绩。教师积极参加公安实践,积极参与基层公安机关侦破疑难案件。

    近期目标

    学院今后十年的发展定位与规划:

    目标定位:3年内,建成合格的本科公安院校、全国警察培训的重要基地。5-10年内,总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其中2-3个学科处领先水平,建立1-2个硕士点。

    类型定位:教学应用型的警察院校。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基础,大力加强在职民警培训,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形成满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的、合理的层次结构。

    科类定位:坚持以法学公安学为主,法、文、理、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公安专业优势,努力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密切港澳台警察教育合作与交流。

    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培养和造就“质量优良、业务精通、作风正派、执法公正”,“口径宽、专业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公安专门人才。

    [!--befrom--] 2012-06-13
  •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广州大学成立于1983年。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28亩,建筑面积862718.14平方米。大学城新校园建设总投入20.6亿元,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学生公寓等。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

    学校现有22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拥有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280人,研究生588人。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1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教授177人,副教授55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91%;具有博士学位者206人、硕士学位者591人,40岁以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3%;专任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34岁。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94人,省、市优秀专家15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校级人选95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1人等。

    2003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22项,到位科研经费达2亿元以上。获省市以上科研奖励7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784篇,被SCI、EI、ISTP收录437篇,出版学术著作192部。学校获专利授权5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

    长期以来,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例如,2002年,在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聘请或邀请了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24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3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

    2004年以来,我校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均超过全国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左右。2003-2005年,学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66项。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其中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成绩名列广东第一,全国高校第12。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123项,其中毽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世界冠军1项,世界亚军4项。广州大学“名盛学生艺术团”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一等奖。音乐舞蹈学院学生杨静、杨黎获53届国际青少年国际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冠军;土木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陈卓获批准的专利有3项;化学教育专业2001级学生冯桂明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级身残志坚的潘树华同学获省数模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1项,为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00名候选人之一,2007年度10名广州市先进青年典型之一,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风采。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befrom--] 2012-06-13
  •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全日制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由谢可滔先生于1989年创建。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院目前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计算机系、管理系、会计系、经济系、应用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等9个系。现有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30个。现有教职工750人,其中专任教师57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48.52%,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

    学院设有国际合作教育中心,现有国际合作高等教育项目:中英合作“3+1”、中韩合作“1+4”、中澳合作“1+3”等。

    学院座落在广州市白云区风景秀丽的流溪河畔,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学院占地540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在校生11510多人,其中本科生5265多人。学院现有固定资产 6.2亿元,教学设施先进,有满足教学需要且装备优良的实验(训)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拥有完善可靠的校园网络系统,各种教学、管理软件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院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226.59余万元;图书馆现有藏书近70余万册;学院体育及学生活动设施完善,拥有标准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学院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学生实行“一日生活制度”,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

    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立足珠三角,面向广东,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毕业生以敬业,忠诚,责任心强,能合作共事;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连续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

    随着学院的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学院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唱响社会。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先进单位、广东民办高校综合实力十强第一名等荣誉称号,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民办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6-13
  • 广东商学院

    广东商学院

    广东商学院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改为现名。校本部坐落于广州市东南珠江河畔,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占地436022平方米;三水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占地1000050平方米。学校绿树繁华,香飘四季,环境幽雅,洁净清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广东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工学、理学为补充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818人,其中研究生90人,普通本专科生13728人。设有经济与贸易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法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统计学系等11个教学院、系以及9个研究所(中心);设有26个本科专业和国民经济学、金融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企业管理五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其中,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科为省重点学科;有16个本科专业是广东省公布的加入WTO急需的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法学专业为省名牌专业;经济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是省高校第一个文科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实验室特色鲜明,为学校提供又一个科研平台,并具有较强的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图书馆藏书104万册,并拥有全省最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申报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45多名,其中正副教授280多人,具有博士与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1%,有7人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有38名教授受聘或曾经受聘担任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校还聘请了80多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家为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9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就达66项(包括14项教育部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1项;获得各级奖励1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0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310部。

    学校拥有较好的办学条件。校舍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行政用房近20万平方米;电脑全程管理的图书馆面积达1.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6225万元,计算机2367台;还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模拟法庭、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计算机信息网络已进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并与Internet联网,共享国际信息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学校以育人为己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国际视野、掌握现代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开放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建校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近3万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备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1、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以99.90%、99.79%、99.78%、96.06%的就业率位列全省高校前列。

    回首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广东商学院万名师生决心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广东商学院建设成为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省属重点大学,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6-13
  •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1980年,中国创办深圳经济特区;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深圳大学。

    学校坐落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

    深圳市委、市政府寄予学校的历史重托是,以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所为经济特区提供骨干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高端智力服务、高端科技成果的特区大学,一所走上国际、能够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平等交流互相观照的窗口大学,一所努力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验大学。

    教育部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两院院士张维教授首任校长。清华大学为主,援建建筑、电子类学科;北京大学为主,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为主,援建经济、管理类学科。

    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特区大学建设。香港企业家邵逸夫、于元平、胡应湘、梁国勋,南太集团、三星集团、杜邦公司和深圳18家大型国有企业与一批校友企业捐资助学。

    党和国家领导关心关注特区大学。1984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叮嘱办好。1993年夏季,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

    建校24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快速发展。

    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权。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权。

    学校实行学院制。设有师范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播学院、经济学院、财会学院(筹)、管理学院、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高尔夫学院(民办公助)、成人教育学院等23个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和留学生教学部等4个学部;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体育场馆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学科整齐。设有52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点(其中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博士点(政治经济学、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其中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综合了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校规模适中。目前,有本科生19437人,硕士研究生1651人,博士研究生22人(联合培养),各类留学生609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745人。

    学校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建设省级名牌专业9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四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篇,其中,英文论文14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6篇,CSSCI收录3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4~2006届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106人、162人、201人,逐年增加;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坚持学科兴校。建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学、文艺学、传播学、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1个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1个科技部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制度,设立政府奖后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重大项目奖。2003~2006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615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2项,国防科研项目25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18项。教师发表论文578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19篇;出版专著224部、译著30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2006年突破900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

    学校师资优秀。2006年8月,在编教职工1795人,专任教师12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36人,副高职称456人;硕士学位510人,博士学位464人,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教师平均年龄40岁。学校特聘双聘院士6人。

    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160亩),按2006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人计,生均占地78.4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另在建2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45499平方米,生均18.83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平方米,实验室102565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室50450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4139平方米;学生宿舍197639平方米,生均10.77平方米;学生餐厅等其他建筑物53105平方米。教室座位18511个,89.6%的教室多媒体化。教学计算机5857台。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座位98.89个、教学计算机31.92台。2006年12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39999.88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24584人计,生均16271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10463.56万元,生均4256元。实习基地126个。图书馆藏书37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50万册,生均102册。学校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建有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29861个,生均1.38个。

    [!--befrom--] 2012-06-13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学院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创办于1957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我院。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具备留学生录取资格。

    学院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主要任务是为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院培养师资,并成为广东省职业的科研信息中心和工业实训中心。同时,学院仍承担着民族高等教育的任务,继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学院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 “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等。

    学院目前拥有四个校区。其中,学院校本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3号,与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五山校区比邻,素有“石牌六校大学城”的美称,横跨中山大道就是景色秀丽的天河公园;南校区位于海珠区怡乐路71号;西校区位于天河区龙口西路576号;北校区位于白云区广园西路183号。

    学院拥有电子与信息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学院、会计学院、美术学院、民族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政法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大学英语部、体育部等3个教学部,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共有63个本科专业及其方向,44个专科专业,面向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地招生。学科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七大门类。学院设有高教与职教研究所、民族研究所、领导科学研究所、国际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建有广东省工业实训中心、电气工程虚拟演练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机械CAD/CAM实训室等一批设备先进的实训中心和教学实验室,并拥有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等九个国家、省级考试点。学院建有二十多个教育实习基地和三十多个就业基地。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120多万册、中外文报刊2000多种。

    学院十分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强调“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严教为业,生以成才为志”。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30人。现有教职工1217人,其中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739人,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93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24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37人。有数十位教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近三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厅级等科研项目256项,出版学术专著68部、教材91部,发表学术论文2505篇。获国家、省、部、市等各级奖励100多项。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大力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通过开设“院士论坛”、“名师讲座”和“周末讲座”,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十分活跃,目前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及港澳台地区有关高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0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学院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是我院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民办二级学院,校址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兴太三路38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条件。

    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学院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提升我院的办学水平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6-13
  •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32 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专业音乐学校--“广州音乐院”。学院名称历经变化, 1957 年 10 月重建并更名为“广州音乐学校”, 1958 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7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1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同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 1985 年 12 月,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广州音乐学院” 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1992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在院内兴建了一座“冼星海纪念馆”,馆名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 2003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

    经过几十年的办学历程,我院正逐渐发展成立足华南、面向内地和港澳,辐射东南亚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心,学科建设也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研究型。我院一直将传承和振兴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岭南音乐文化为己任,以构建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为发展目标;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以培养优秀的音乐专门人才、师资人才和普及型人才为长期办学任务。

    我院现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现代音乐系、钢琴系、声乐系、民乐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流行音乐系、艺术管理系、舞蹈系等十一个系,还设有研究生部、音乐研究所、学报编辑部、音乐心理实验室、岭南音乐发展研究中心、岭南音乐展览馆、音乐科技实验中心、基础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和三个实验乐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与合唱团)。它们基本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研究和音乐表演等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学术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同时还形成了中专、本科、研究生不同的办学层次,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我院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办学校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 2700 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 1120 余人 。

    我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320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 120 人;具有中级职称者 158 人;取得博士、硕士学位 78 人。他们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上都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从而构成一支由资深教授 和以博士群为主体的中青年专家组成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近年来,我院还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全国艺术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与“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等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同时邀请了周文中、于润洋、杨儒怀、金湘、赵晓生、金铁林、郭淑珍、邓韵、刘纲纪、赵方幸、李名强、李淇、波波娃、巴威尔,以及分别来自美、俄、法、英、德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各类专家音乐会。此外,我院还应欧美等国、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内各艺术院校之邀,派出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广东音乐小组以及各类专家进行访问演出和讲学,并与美国奥克拉荷马东南州立大学艺术学院、乔治亚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莱萨尔艺术学院、奥地利海顿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等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本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原则,推行了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现已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专业基础理论与人文课程为基础,以艺术实践为辅助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意及时吸收当今国内外音乐文化领域最新的学术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灵活多样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自办学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各类音乐人才 6000 余名,其中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华南地区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文艺团体和文化传媒、企事业文化管理的骨干,有些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位于广东省高校的前列,并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我院现有教学实用面积 334 亩,其中广州大学城校区 285 亩,沙河校区 49 亩。拥有包括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音乐厅、音响视听室、高级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 2005 年我院主体已全面进驻“广州大学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融入到多学科的人文环境中,形成教育、文化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合理生态结构,使我院成为全国唯一的一所进入“多生态系统”的音乐学院。我院在享受这种资源的同时,也为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未来的几年里,我院将继续按照“抓建设、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的发展方针,抓住机遇,不断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使我院整体办学实力跨上一个新台阶。

    [!--befrom--] 2012-06-13
  •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是广东省所属的一所美术与设计系科设置齐全的高等美术学府,始建于1953年秋,其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专的美术专业调整合并而成,原址在湖北武昌,1958年迁至广州,同年8月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69年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2月恢复广州美术学院原有建制,并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1982年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6年招收继续教育学生。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

    广州美术学院始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应变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美术人才、设计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学院现已建成美术与设计两大学科体系。本科教育有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动画、摄影、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等9个专业,24个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三个硕士点,50多个研究方向。我院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绘画、艺术设计为广东省名牌专业;水彩、中国古典绘画临摹、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构成学为省级重点课程;水彩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下设造型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美术教育系。造型艺术学院设有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美术史系等5个系;设计学院下设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装潢艺术设计系、数码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染织艺术设计教研室、家具艺术设计教研室、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等10个系(室)。学院还设有美术研究所,所属美术研究室共8个:岭南画派研究室、设计学研究室、美术教育研究室、美术学研究室、关山月研究室、黎雄才研究室、胡一川研究室、书法篆刻研究室;设有《美术学报》编辑部;设有产、学、研结合的“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

    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16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123人,讲师126人。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以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培训生等。学院现有学生 7200人,其中在校硕士生357人,普通本科生4608人,继续教育学院2235人。

    学院现已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大学城校区是主校区,占地面积414亩,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21间,为本科教育基地。充足的实验室及技术先进的配套设施,不仅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为开展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昌岗校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7.29万平方米,为研究生培养及继续教育基地。
     

    [!--befrom--] 2012-06-13
  •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地处广州市繁华的天河区商贸圈中心,南倚体育中心,东邻广州新八景“天河飘绢”,西傍东风公园,北靠天河火车东站,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是全国体院中享有独特地缘优势的多学科体育学院。1958年办学至今,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各类体育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美欧等地。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锐意改革,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形成了一所融教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四个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的高等体育院校。目前设有体育教育系、体育新闻与传播系、休闲体育与管理系、运动与健康系、运动训练学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等十个系部九个专业。学院面向全国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同时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各类学生共有6392人,其中,研究生357人,在校本科生4899人,运动健将180人,一级以上运动员671人。学院现有教师345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03人,获博士学位的29人,在读博士25人,有国际级裁判员、国家级裁判员30多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究生导师,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专业有博士生导师3人。学院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马来西亚、英国、葡萄牙、韩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30多位中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我院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项目研究中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国羽毛球协会(广州)培训中心”、“中国羽毛球协会(广州)科研基地”、“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等8个国家及省级科研训练基地;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级扶持学科、6门省级重点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高校教学重点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等三个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是国家体育总局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具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学院的教学、训练、科研条件及生活服务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科学馆、实验中心、室内田径馆等教学训练场馆。设有康复中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图书馆文讯资源37万册。学院主办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体育类核心刊物。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了70多项国家级、省(部、委)级的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35项;出版学术著作10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0多篇。

    近年来,学院的运动竞赛成绩斐然,2004年共有17名学生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赴雅典参加第28届奥运会,学生冼东妹获女子柔道52公斤级金牌,杨维和张洁雯获羽毛球女子双打金牌;在第13、14届亚运会中,取得了3金6银8铜的好成绩;学院健美操队和体育舞蹈队还多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我院连续多届获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为国家、学院争得了荣誉。

    近三年来,学院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崭新发展时期,学院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描绘了学院宏伟的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了学院未来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学院制定了新的校园规划,正在实施的“五项工程”(名师精英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重点课程建设工程、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工程、设施保障建设工程)和建设中的“1333工程”(一门三楼三场三馆)、十一项改建配套工程,将为我院的新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2010年,广州体育学院有信心办成一个以体育学类为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艺术类、公共管理类学等多专业协调发展,整体实力成为华南龙头,具有5个学科门类,13个以上专业,各类学生规模达9000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显著特色的国内一流体育学院。

    [!--befrom--] 2012-06-13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