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本科高校
  •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是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综合性、多学科的本科普通高校,荣获“全国十佳”、“‘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安全文明校园”、“无锡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之家”等荣誉称号。我院领导在全国独立学院网络视频大会上,作为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的代表作大会典型发言,当选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全国工商联民办高教协会副会长。江南大学是进入国家教育部“211工程”的百年名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办学条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充分依托其优势,今年面向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福建、上海、北京、重庆等12个省市招生。

    ★  先进的办学理念    多元的成才机会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魂、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按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科学预测、超前设置热门专业。2008年学院设置35个专业及方向。

    学院实施“一本多证”制。四年学习,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国家承认、电子注册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士学位证书,还可通过相应考试获得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多种技能证书,成为热门的、紧俏的高级人才。我院学生多次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一等奖。我院是“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授权培训(考试)定点机构、信息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电子视像“数字艺术设计师”技术资格认证授权单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学院开设ACCA班、CMA班、CAMA班,培养国际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  优美的学习环境    浓郁的大学氛围    

    学院坐落在江南大学梅园校区,依山傍水,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位于国家级大型森林公园中心,环境优美,具有百年名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大学生理想的学习、生活场所。  

    学院交通十分便捷,多路公交车从校门口可直达市中心、火车站、长途汽车站。     

    ★  优质的教学资源    优良的教学质量

    学院具有数量充足、优质齐备的教学、实验、文娱、体育和生活设施。学院由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教授任院长。学院的任课教师,80%由江南大学的优秀教师担任,并拥有一大批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造诣深厚的资深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各系主任均由专家、教授担任,教学质量和管理由江南大学负责,确保教学质量同江南大学保持一致。

    学院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的高校缔结姊妹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  独特的区位优势    就业的理想沃土

    学院位于无锡市区,地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心腹地,工业先进、科技发达、商贸繁荣、人文荟萃、社会文明。无锡是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是读书、成才、就业的理想沃土!

    学院的董事单位威孚集团(上市公司)、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地区数千家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产学研结合的场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太湖学子可优先被学院的董事单位录用,确保高质量的就业率。

    [!--befrom--] 2012-07-16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与公安部共建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坐落在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厚重的六朝古都南京。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为学院。

     

    学院占地总面积1143亩,由仙林校区、花园路校区和东善桥教学训练基地组成,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仙林校区建筑典雅明丽,环境优美,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花园式、生态型、智能化新校园,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警体馆、游泳池、综合服务楼和体育运动场所,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训练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271.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7.2万册。花园路校区主要开展警官培训和继续教育,交通便捷,教学生活设施齐备。东善桥基地是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

    学院现设治安系、森林消防系、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警务管理系、信息技术系、警务技战术系、思政部、教学实训基地和继续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警官培训中心、森林消防指挥培训中心、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和林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在学校。目前本科层次专业设置有侦查学(另设有公安情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特警方向)、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另设有警务管理、林火管理和特警方向);专科层次专业设置有侦查、治安管理(另设有交通管理、警务管理和森林消防方向)等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500人,年培训在职民警4000多人。2000年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10000名专科毕业生,培训了30000多名森林公安在职民警,为保卫绿色家园、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1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9人,聘请兼职教授15人、高级教官36人、教官20人,已基本形成一支学科专业较齐全、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省级高校教学名师各1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1个,全国公安、林业系统优秀人民警察、优秀教师等14人,荣立一、二等功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

    近几年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先后多次被江苏省授予“文明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并先后获得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警务人才为目标,实行教学、科研、实战相结合,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院建成全国森林公安的教育、培训和科研基地。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公安部精品课程2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6门、江苏省精品教材7部、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各1个、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200余部。

    学院坚持警学研相结合,并取得明显成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948”计划、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林业局、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公安厅等厅局级以上项目97个,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学院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国家林业局主管的《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杂志由学院主办。

    学院坚持政治建校、文化育警、环境育人。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警务人才为办学宗旨,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警察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警务化管理,强化军事素养,牢固树立从警意识。努力构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辛勤耕耘育桃李,建功立业逞英豪。我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公安第一线建功立业,普遍安心工作,踏实肯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被公安机关认为: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实,能干、肯干、实干。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多次选派教师前往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作高级访问学者或考察培训,并接待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消防官员来访。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院将继续扩大对外交流渠道,努力与国际警务和森林消防同行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

    [!--befrom--] 2012-07-16
  • 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汉文化发源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古城徐州,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多次被徐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单位 、先进集体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全文明校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学校由分别创建于1983年5月、1985年5月的彭城职业大学和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6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筹建徐州工程学院。2005年3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建立徐州工程学院。2007年6月,徐州教育学院整建制并入徐州工程学院。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70余亩,固定资产6.2亿元,仪器设备值1.09亿元。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高在校生17000余人,设置以工程类学科为主,兼设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文学、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设有4个二级学院,31个本科专业。建有32个实验室、10个研究所和1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机械电子工程2个省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2个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国古代文学两门省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6人,博、硕士575人,3名外聘院士,有5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57人分别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市优秀专家和市拔尖人才,基本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

    近三年来,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围绕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中心,大力开展质量工程,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

    ----2006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2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社科成果奖2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62项、社科成果奖1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被EI、SCI收录99篇。

    ----在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喜获铜奖。2007年,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7项。

    在首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算量大赛总决赛中,获特等奖。在我校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和由我校代表队代表江苏省参加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桥牌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10个国家的13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外合作本科项目6 个、专科合作项目3个,在校生642名,项目数与学生数已经走在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在内涵建设加强的同时,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也在紧张的进行中。新校区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 米,总投资额8亿元。新校区的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学校将紧紧抓住“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专业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苏北一流、江苏省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以工程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7-16
  • 淮海工学院

    淮海工学院

    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淮海工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位于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著名的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西麓。校园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是理想的学习和生活场所。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为全国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目前占地2246亩,固定资产总值12.8亿元,校舍面积54万多平方米。全校拥有各类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万多台套,总值1.7亿元,其中单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数控车床等精密贵重仪器设备160台套,共建海洋考察船1条。拥有基础化学、大学物理、生物学、现代商务与港口物流、机电综合实践等5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示范中心和2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39.4万多册,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万方、EBSCO、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系统,建成江苏省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学校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拥有主运动场、第二运动场、主体育馆、龙舟训练馆、瑜伽训练馆、篮排球场和网球场等室内外体育设施。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0000人,教职工1600人。设有18个院(部)以及公有民办东港学院,现有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八大学科。目前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等3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和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校共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200多门。“海洋科学与技术”成为全省唯一的海洋类优势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成功晋级省重点培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工程”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中心等一批海洋特色鲜明、学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省级“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之中。

    学校现有940名专任教师,其中440人具有高级职称,71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正高119人,博士183人。100多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数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来。常年邀请外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多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刊物编审工作。学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开办国际课程实验班,每年输送数十位学生赴海外留学,同时面向美国、日本、韩国招收来华留学生。

    学校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

    联系电话:0518-85895135、85895139、85895134、86059305、86059306、86059307、86059308、86059309

    学校网址:http://www.hhit.edu.cn(可在线咨询)     

    电子信箱:hhitzsb@163.com           邮政编码:222005

    学校代码:11641(国标)

    江苏招生代码:1321(公办本科)  1839(民办本科) 1640(国际课程实验班)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江苏省代码:1839)

    东港学院为淮海工学院下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江苏省首批公有民办高校之一。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连云港市“城市绿化先进单位”。

    学院现设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和环洲书院等五个书院。目前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会计学、英语等40余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5000余人。

    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教学、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图书馆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图书丰富;学生社团中心2200平方米,有乒乓球室、羽毛球馆、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实验楼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设有自动控制、电机与调速、测试技术、网络工程、可编程控制等40余个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电工电子、数控技术、经济管理、新闻摄影等训练中心,建有150座语音教学系统和400余台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系统及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37间,座位数5000余座。学院教学工作由淮海工学院专业学院组织实施,共享本部119名教授、183名博士教师资源。学院有一支190人导师队伍,按师生比1:20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其中,9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另外,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与本部实行资源共享。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贯倡导“严谨、求实、团结、献身”的治学精神,恪守“以人为本”、“学生利益第一”的办学宗旨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新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目前学院正在进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书院制、“番号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实行专业注册制、课程选修制、学业导师制,学生享有充分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管理建立了“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格局,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1年, “选课制 导师制 书院制 本三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不断加强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研究,探索和实践“专业+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社团建设对培养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实用性、技能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性质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是1998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江苏省首批公有民办性质的试点院校之一,隶属淮海工学院。

    [!--befrom--] 2012-07-16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招生代码:1224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省属本科应用型院校。1992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坐落在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腹地--江苏省常州市,占地近1500亩,校舍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15个院(部)。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省重点建设学科、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省工程中心、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近20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近13门。

    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多人,教职工1200多人。有专任教师7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近5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400人,省教学名师2人。教师队伍中有49人被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聘为博导、硕导或兼职教授,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聘请邱定蕃院士等5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全职教授或兼职教授。

    建校20多年来,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质量求发展,以科研促教学。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实施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三证书”毕业制,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以优秀的品德、厚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近几年来,学校教师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学校教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以上奖10多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48项,其中已获授权24项。

    目前,学校图书馆藏书近12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1761种,电子图书56万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EI工程文摘数据库、EBSCO-HOST等中外文数据库24种。

    作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重点建设基地,“十五”以来,培训基地为全国和江苏省培训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近万人,还承担了培训国外职教师资的任务。

    学校注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多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德国国立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接轨德国汽车行业和职业培训,培养我国职业教育急需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与挪威、德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职教、服务经济”的服务面向,扎根职业教育这块生态沃土,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的现代化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德国际学院

    招生代码:1724

    中德国际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教育厅批准,列入国家本二批次统招计划的合作办学项目,实行“2+2”分阶段跨国培养模式。 中德国际学院被德国萨克森o安哈尔特州政府称为“德中合作办学的样板”、被我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誉为“中德友谊的桥梁”。

    专业课程教学强势:合作办学共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及市场营销四个项目,运用德国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以应用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实训、实践能力培养。

    德语教学稳定高效:德语实行小班化教学,每年有专职德籍德语教师四名,另有九名德国教授专程来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外教课时数超过60%,学生平均出国率80%,学生毕业率80%以上。

    留学费用经济合理:四年(含国外)学费、生活费总计30万左右,费用经济合理。 

    学生发展空间较大:学生毕业可获得中、德两国学位文凭,有40位学生在德国继续读研深造,部分学生进入德国公司工作,获得工作签证。近几年来,国内就业前景良好。

    中德国际学院列入国家本科第二批次统招计划:达本二线,BC就可录取,并可适当降分录取。

    东方学院

    招生代码:1831

    东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首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之一,学院坐落在江南名城--常州,依托母体学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办学。东方学院设置2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经、管等学科门类,在校学生5300余人。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符合学校毕业条件的,按江苏省教育厅统一规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授予学士学位。

    学习环境-优美和谐 东方学院坐落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吴大道旁,古运河畔。校区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南端,校园内建筑别具一格、气派雄伟、景色别致、环境优雅。与学校本部共享各种资源,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

    师资队伍-治学严谨 东方学院始终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教学任务主要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教师承担。各专业由资深教授或博士任首席教师,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培养机制-科学合理 东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精专业、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组织进行分级教学和分型培养。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东方学院团学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内涵深刻、主题鲜明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在多维校园文化舞台上,学生意气风发,展现才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校园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生管理-规范高效 东方学院建立健全“三导”(学业与就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导生)工作队伍,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生工作网络,运行了全天候工作机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规范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让广大学生学习生活开心,社会各界和家长放心。

    就业前景-空间广阔 常州市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腹地,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广阔空间。近几年来,东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中吴大道1801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519-86999551 86999553 86953123 15861888696 15861888665 158618888981

      中德国际学院招生咨询电话:86999557、13961120926、13961191313、15861877228

      东方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519-86953443 86953453 13912333995 13912333515

      网址:www.jstu.edu.cn

      邮编:213001

     

    [!--befrom--] 2012-07-16
  •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市,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3月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

    建校80多年来,南京晓庄学院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凝练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陶行知、蔡元培、陈鹤琴等一批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在此执教,原国务委员张劲夫等一大批知名校友曾在学校就读。南京晓庄学院是我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最早试验场和发源地,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即发韧于此。今天,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传统,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优良作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8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多名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培养了上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为数万名在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供了进修提高的机会,被誉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良好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现有莫愁、方山两校区,占地面积1300多亩。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3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3400余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9000多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4个学系和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共29个本科专业。现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小学教育专业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条码与RFID实验室为“全国条码与RFID实验室示范基地”。学校拥有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万元,图书120万册,期刊2000余种,《四库全书》古籍珍本及清末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学课本为馆藏特色。2008年12月,江苏省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南京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在我校揭牌。

    我校全国优秀教师——陶勑恒教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史爱华教授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我校现有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6名,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2名。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国际教育合作,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韩国的又松大学、又石大学、湖南大学实行联合办学,合作办学规模列江苏省内高校前列。2008年,学校共聘请了专兼职外教24人,分别来自美、英、日、韩、加拿大等国家。

    学校秉承“教学做合一”的校训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坚持立足地方、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与时俱进看晓庄、艰苦奋斗办晓庄、真抓实干兴晓庄”的学校精神,不断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了以教师教育、陶行知研究、“陶老师热线”(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面向新世纪,我校正在为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型、地方性、开放性的品牌大学而奋斗!
     

    [!--befrom--] 2012-07-16
  •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唯一以“审计”命名、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83年的南京财贸学院;1987年更为现名;1991年由审计署直属;2000年调整为江苏省与审计署合作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南京审计学院;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与中国审计事业同步发展,“为审而立、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办学管理体制调整后,审计署依然一如既往地全方位支持南京审计学院事业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前审计长李金华担任我校名誉院长,历任审计长、副审计长以及一批业务骨干担任学校荣誉教授,经常亲临讲坛;美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审计长担任我校荣誉教授,每年来校讲学。学校依托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优质的区域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资源,进而转化为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现有浦口和莫愁两个校区,占地2200余亩。浦口新校区校园山水相间,树石相融,遍植松竹梅菊。楼宇采取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行走其间,移步换景,见湖光潋滟,闻书声朗朗,呈天人合一之境。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留学生近两万人。设有11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以及1个独立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设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审计学、金融学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财政学为江苏省特色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审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其中,教授近百名,博士近四百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

    学校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审计学);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审计科学与技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会计[审计]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理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2个(审计学、金融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融创新研究);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审计模拟实验室、金融实验教学中心、企业管理、信息管理)。设有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中心、“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公共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院等独立科研机构,其中“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中心”为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出版经济类核心期刊《审计与经济研究》和《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审计监察机构、高等学校和行业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创办了多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国际著名会计师组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合作,开展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培训,2007年被ACCA总部授权为“黄金级培训机构”。2007年,我校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定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IAEP)“合作级”院校,成为IIA在全球认定的42所高校之一。借助IAEP项目平台,与全球知名高校开展互聘师资、互认学分、交换学生和科研合作。

    学校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精神,以“特色、质量、国际化”为办学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握人才成长的时代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审计”教育观,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二十多年来累计为全国审计、金融系统、政府其他经济监督部门,以及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与输送了四万多名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befrom--] 2012-07-16
  •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江苏省所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虎踞龙盘、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市。学校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国家“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于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和1946年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学校。经过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如今的南京工程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含科技产业园区),有方山和竹山路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纸本图书资源147万册,数字资源量20835GB。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教师11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学校现有实验中心33个,各类实验室157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6个,实习(实训)室76个,校外实习基地96个。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是尚德、治学、求知和提高能力素质的理想园地。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万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等19个教育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93个。

    办学成果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着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成果。学校现已成为国家级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 14项。学校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项,荣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

    产学合作 学校坚持走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依托,以产学研为结合点的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教学上质量、出人才,科研上水平、出成果,产业上规模、出效益。学校依托特色学科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与孵化机制,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先后有3项新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产品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人才培养 学校依托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着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已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十万余名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毕业生以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从学校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好,一些传统优势和特色热门专业录取线较高,位居省内外同批次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一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3年以来,学校年年被江苏省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入选第二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2004年以来,学校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就学分互认等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2+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目前,学校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美国凯特林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高校就合作办学、科研项目合作等事宜开展了友好协商与交流,有力地拓展了学校合作办学的空间。

    目前,学校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越的人文、自然环境,积极为机械、电力、核工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

    周边环境

    我校坐落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素有“六朝古都”“博爱之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以湖光鹭影为特色的生态型校园,毗邻秦淮河,坐拥天印湖,依山揽水,湖光潋滟,白鹭翩飞,花香流溢,环境优美。

     

    [!--befrom--] 2012-07-16
  • 三江学院

    三江学院

    *全国先进民间组织 *江苏省5A级社会组织

     

      *江苏省文明单位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江苏省平安校园 *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 *江苏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十强校

     

      三 江 学 院

      (中国 南京)

      招生代码:1911、1625

      江苏首家民办本科高校

    三江学院地处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三江学院创办于1992年, 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2006年5月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学校现有铁心桥主校区、东校区和南校区,一校三区,坐落于南京城南牛首山麓新秦淮河畔,欧式校舍,典雅壮丽,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绿化率达70%。校舍面积42万平方米,千兆光纤校园网覆盖整个校园,图书馆藏书260多万册。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7500余人,设有19个院(系)、34个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工、经、管、理、艺等学科门类。全校建有基础教学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117个,部分实验室已达到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办学理念先进

    在20年的办学历程中,三江学院弘扬三江师范学堂“俭朴、勤奋、诚笃”的优良传统,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依靠制度创新,规范内部管理。2012年3月28日《光明日报》16版形象总结为“民办不私有”、“办学不营利”。2011年我校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项目的试点高校。我校全面推进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人才培养责任,增强办学自主权,建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健全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发展动力。

      师资力量雄厚

    我校坚持多元化发展方针,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广开贤路,抓好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学校选聘高水平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升专业带头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凝聚了一批教学科研团队。我校共有专任教师87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418人。2011年启动了“青年骨干教师赴境外研修项目”。连续3年,我校自有专职教师都以年均两位数的规模晋升高级职称。2011年我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9篇,其中核心期刊65篇,SCI、EI、ISTP三大权威机构检索论文18篇。获得专利数48项。2011年,获得省级教改课题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3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我校还充分利用位于南京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重点高校众多的资源优势,择优选聘大批水平较高教师来校长期兼职授课,大幅度增加兼职教师中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人员的比重,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较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办学特色鲜明

    坚持应用型培养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确立“面向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大力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人格成长。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积极开辟政产学研用等校内外合作育人渠道。我校先后与南京市地方政府以及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等开展深入合作,与西门子公司等共建共享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和12个“联合实验室”,与江苏软件园、印度塔塔信息集团等共建6个“卓越人才培养教改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300多项。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得各类奖项共90个;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单篇5篇,团队1篇。

      生活设施完善

    校园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现代化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开放式多功能体育馆,能满足学生各种健身锻炼需求;每间宿舍均装有空调,享受公寓化生活,置身于集餐饮、超市、医疗、储蓄、洗理一体的生活环境;使用校园“一卡通”,实现零现金消费。学生宿舍24小时有人值班,确保生活安全;条件优越,每间房间都配有电话、宽带网络接口等,每个学生拥有单独的书桌和衣柜。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海文大学、恰达河齐技术学院、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荷兰赛克新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大学、韩国大佛大学等十几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近10个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就业前景良好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认真贯彻执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学校推荐”的毕业生就业政策,采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与毕业生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每年稳定向我校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及事业单位达500多家。学校先后与西门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飞思卡尔公司、中电光伏、印度塔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目前已建立“中电光伏班”、“软件测试班”、“塔塔班”等校企合作育人教改班,着手把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等融入培养内容,努力按照行业标准、企业要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近三年来本专科生平均就业率分别达到97.26%、97.35%、97.41%,我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三江学院本、专科学生毕业后颁发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本科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

      奖助学金完善

    学校设有新生奖学金、学年奖学金、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部分院(系)还设有企业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

      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1、咨询电话:(025)52893319、52896352、52896387、52896334、52896327、52896376、52896322、52896467、52896935、52896445、52896423(以上电话6月11日-8月30日开通)

      (025)52897065、52897064、52897076(以上电话常年开通)

      2、学校网址:http://www.sju.js.cn 招生网:http://zsb.sju.js.cn

      网上咨询:http://wszx.sju.js.cn 录取查询:http://lqcx.sju.js.cn

      E-mail:admission@sju.js.cn 三江微博:http://weibo.com/sjuzsb

      3、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龙西路10号 邮编:210012。

    [!--befrom--] 2012-07-16
  •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后成为南通学院的一部分)。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39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62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000人。现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和公有民办的广陵学院等27个学院,98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5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7门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全校现有教职工4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05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1100多人。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133个、博士专业学位1种、硕士专业学位6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部、省级重点学科8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2个, 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研究院7个,科学研究机构81个,教学实验中心37个。学校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1.3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位居全国高校前40名、江苏高校前列。“九五”以来,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我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我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以来有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对外交流活跃。校园占地面积4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22多万平方米;8个校区位于市区中部,首尾相连。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8.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7亿元,图书馆藏书325万册。拥有实验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附属中学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及设备完善的临床医学院。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合并办学1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建校之初,我们走的是联合办学的道路;从1995年上半年起,学校由松散型联合转变为实质性合并。1998年,学校按学科群重组了13个二级学院。2002年之后,基于学科建设需要的原则,学校又进行院系的局部重组,学院数由原来的15个增加至27个,构建了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减少了管理层次,理顺了内部关系,提高了运行效益,为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校党委先后被江苏省委表彰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承传历史辉煌,谱写改革华章。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扬州大学,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征程中,扬州大学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由“规模大校”到“内涵强校”的转变,由“改革名校”到“质量名校”的转变,努力构建和谐学校,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befrom--] 2012-07-16
  • 常州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位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长三角”历史文化名城常州,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占地近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生活、运动设施,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学院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质量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法政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延陵学院(公有民营)、应用技术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二级学院和直属教学部。学院设有28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与加拿大圣力嘉应用艺术及技术学院、荷兰学院、丹麦优思克教育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等国外院校合作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并互认学分。全院本专科在校学生近13000名,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000余名,教职工1100余名。
        学院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战略,加大引进力度,优化培养措施,从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式聘任了数十名教授和教授级高工作为全职教授,初步形成了由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领衔、一批年富力强的副教授、讲师担纲、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目前全院共有专任教师7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占40%以上。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接近并领先于实际工业生产的实验、实习条件。各实验、实习场所拥有一大批高新仪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为全院师生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8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英文电子期刊5000余种。
        学院始终坚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省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特点,积极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着意提高各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具有常工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兼顾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经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中心、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建筑设计研究所和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进入这些基地进行实习和科研开发,在实际环境中得到锻炼,增强了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及其前身各校办学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五万余名本专科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其中机械、电气、计算机、质量、土木建筑等学院重点建设发展的学科、专业,已成为促进地方现代制造、信息工程以及建筑等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智力支撑,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近几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推广使用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坚持服务地方,科研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市奖励,校办企业常州大地测距仪厂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学院从1994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招收了多批来自日、韩、加、德等国的留学生、实习生,每年均聘请十多位外籍文教专家来院授课、讲学。
        在新的世纪,常工人正满怀豪情,朝着“抓质量、创特色、树品牌、办名校”的发展目标迈进,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与胆识建设高水平的地方大学。
        热忱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踊跃报考常州工学院!

    [!--befrom--] 2012-07-16
  • 淮阴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2070亩,校舍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3.29亿元,其中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3亿元,馆藏图书133.6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180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25个。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公有民办的江淮学院;设有44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校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7300余人,教职工1345人,其中专任教师92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34人,博士、硕士6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0人,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1个,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5人。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76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40项,获准专利85项;发表论文3716篇,其中核心期刊1061篇,被SCI、EI、ISTP收录314篇。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8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办学,每年有多名学生出国留学;有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并长期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学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考取研究生比例1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校获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称号。
     

    [!--befrom--] 2012-07-16
  •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常熟。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6个学院和5个系(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学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管理工程系),还有一个民办二级学院虞山学院,3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另有继续教育学院在籍学生4500多人。学校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和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8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多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60多名,专任教师600多人,博士、硕士430多人。学校初步形成若干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近3000篇,其中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近700篇,被SCI、EI、ISTP检索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近百部。目前我校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专题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高新技术等各级各类项目140多项,承担了近40项横向课题。

    学校现有土地面积8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亿多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种,中外文报刊3282种,电子期刊5万多种。

    学校以“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为校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升本以来,获教育部立项教改项目1项,省教育厅和省教科规划办教改项目12项,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规范教育管理工作,被列为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十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国际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近百人次。并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合作实行“2+2”人才培养,与印度NIIT公司合作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还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六所美国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7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学校转型,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
     

    [!--befrom--] 2012-07-16
  •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铁道部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工学、理学、人文(哲学、历史学、文学)为主要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江枫、石湖、天平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72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266人,独立学院民办本科生8838人,硕士研究生747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设有建筑学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历史学等4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了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建筑学等6个专业进入江苏本一批次招生。

    2003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世界史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涵盖了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新增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城乡规划与管理学等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群,世界史、风景园林学等2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616人,其中专任教师93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64人,教授14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673人,博士学位教师207人。现有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81人。专任教师中,1人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评估委员会委员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等国家级奖项6人;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江苏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333”、“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省级人才培养(资助)人选108人次;现有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10余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常务理事、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多人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的编委。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沈世钊、陈肇元、叶可明在内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科技创新:

    2005年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15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3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共有69项科技项目通过省厅级鉴定,其中11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经费累计38000万元。

    学校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环境功能材料实验室、环境工程技术工程实验室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省级工程中心、省级技术服务平台、省高校社科重点培育基地、大学科技园、企业院士工作站各1个。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0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7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水污染控制工程”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五年来,在各类课外科技和文化艺术活动中,有100多个学生团队、1000多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其中包括第47届IFLA大会学生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国际级奖项。

    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004年来,学校曾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国际交流:

    学校与英国、挪威、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以及科研合作。学校接受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尼、澳大利亚、加纳、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或实习。自1993年以来学校每年承担由商务部举办的为亚、非、欧、美及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培训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

    2012年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苏州科技学院申办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四年。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是江苏省内成立较早的独立学院之一。

    苏州科技学院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文、管、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由苏州科技学院申办,经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苏教计[1999]215号)1999年9月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按照教育部[2003]第8号文件精神和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发[2005]40号)文件精神,学院改办为独立学院。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园林艺术系、环境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科学系、公共管理系、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传媒艺术系、外语系、音乐系、机电工程系、数理系和体育部等教学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学生管理,还以系所属专业相近原则组建四个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学生及行政管理队伍。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依托苏州科技学院的品牌学科与优质师资,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秉承“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校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以“德育先行,党建导航;活动推进,增强能力”为工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多年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学生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特色。

    目前学院设有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方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技术方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工商管理(公司理财方向)、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方向)、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涉外汉语方向)、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化学、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英语(应用翻译方向)、英语(国际商务管理方向)、日语(国际商务管理方向)、音乐学、音乐学(电脑音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0个专业(方向),在校生8500多人。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校园环境幽雅,基础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理想的学习深造场所。学院不仅在天平校区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中心、图书馆、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足球场等教育教学设施,还拥有可以共享的江枫校区和石湖校区以及在建新校区先进教学资源。学生公寓4-6人一间,设施齐全,天平校区公寓配有热水器。生活后勤实行社会化管理,学院引进具有校园经营管理经验的商家从事餐饮业等等服务,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生活后勤保障。

    历史名城—苏州醇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区高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滋养和孕育了天平学院蕴涵深厚的人文传统、开拓求实的学术氛围、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求是创新,开拓进取,向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昂首迈进。

    天堂学府海纳八方学子,天平学院打造世纪才俊!我们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报考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欢迎各路英才加盟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共谋发展!

    [!--befrom--] 2012-07-16
  •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坐落于秦淮河畔、石头城下的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上溯到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创办了上海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蔡元培先生任上海美专董事会主席,并为校歌作词、题写校训、学训。1922年,颜文?先生在苏州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这两所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址于江苏无锡社桥。合并工作于12月8日完成,从此,这一天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庆日。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址于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专。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从而最终完成了我院的建制。1967年迁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今日之南艺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学院占地720余亩,现有校舍面积16万平方米。在校普通本专科生6126名,博士生49名,硕士生279名,留学生90余人,成教生1935名,附中学生482名。目前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尚美演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学院、影视学院、人文学院8个二级学院,另有舞蹈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附属中专校。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2个,包括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摄影、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编导、舞蹈学、表演、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以及专业方向56个,专升本专业8个,各类专修科(含成教)专业24个。拥有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艺术硕士授予单位。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绘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美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2人,教授、副教授共249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7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我院艺术研究院设有美术考古研究中心、音乐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另有实验乐团、青年舞蹈团等演出机构。《音乐与表演》、《美术与设计》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美术与设计》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把“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外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形成了国有公办、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和从中专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弘扬‘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培养‘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2003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这所历史悠久的艺术殿堂中,曾经涌现过一大批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刘海粟、臧云远、陈之佛、谢海燕、俞剑华、刘汝醴、温肇桐、陈大羽、黄友葵、程午嘉、甘涛、盛雪、姜希……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崛起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也为今天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汲六朝古都的文化滋养,得江苏经济大省的实力,团结奋进,不断进取,已经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befrom--] 2012-07-16
  •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成立于1956年8月,学院地处十朝都会,沐依扬子紫金,坐落于南京东郊中山陵旅游风景区内的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承继了中国近代体育的文脉。校园绿树掩映,建筑错落有致,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环境优雅,底蕴丰厚。

    学院占地64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拥有室外运动场面积5.99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8.5万册,教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00万元。

    学院现设3个本科系(体育系、运动系、运动人体科学系),1个专科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3个部(研究生部[筹]、继续教育部和附校部),共7个教学单位;本科教育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新闻学共6个专业,研究生教育有3个全日制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1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人,体育硕士在读生76人;全日制高职学生366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在籍生639人。

    学院设有全省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包括12个竞技项目的省级专业运动队,528名专业运动员和129名专职教练员。

    全院高教专任教师185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8名、中级及以下职务教师12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43.8%,拥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1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2个。

    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2个(运动训练和运动人体科学)、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各1个(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省高校精品(优秀)课程7门、省高校精品教材和立项精品教材8项、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项、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不断完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院校合作、院与医疗机构合作,以及院与国家队的合作,建成院外实习基地58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余项;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建成 “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和“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级培训试点单位”。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为国家和江苏省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在训在学的运动员中涌现出一批为国家赢得崇高荣誉的竞技体育民族精英,如: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曾执教中国女排夺得“三连冠”的功勋教练袁伟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原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乒乓球世界冠军蔡振华,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女子排球队原队长、女子排球世界冠军孙晋芳,以及栾菊杰、林莉、葛菲、顾俊、张军、黄旭、李菊、阎森、陈玘等9位奥运会冠军,孙志安等74位世界冠军。本科毕业生的足迹遍布全省体育系统、高校、中学、医疗机构、健身企业和新闻单位,许多人成为社会中坚、走上领导岗位或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如江苏省体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孔庆鹏等,一批业绩突出的毕业生荣获省劳动模范、省“新长征突击手”和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教师、教练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围绕本科教学和运动训练,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和地方重点立项课题12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400多项;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0多篇(SCI论文2篇)。学院出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均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并被国内外十多家重要检索机构列为期刊源。

    学院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和体育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近年来,学院出访和海外来访的人数与批次逐年上升,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院多次受江苏省委、省政府记功表彰,被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连续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院党委多次被评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院教学、训练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学训研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育人才夺金牌彰显综合效益”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0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来院视察,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模式,认为学院的办学经验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和金牌的双丰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学院正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强体”战略,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力争把学院早日建成教育特色鲜明、竞技成绩优异、科研成果丰硕、服务功能突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体育学院。
     

    [!--befrom--] 2012-07-16
  •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警官学院是江苏唯一一所公安政法类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本部位于南京市安德门,另有龙潭、浦口两个校区。校园占地共1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建设的浦口主校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现有痕迹检验、法化学、刑事侦查等8个综合性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00多万元。建有射击馆、警体训练馆、警用驾驶训练场、技战术训练模拟街区、标准运动场等训练场馆。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0多万册,电子图书6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种。开发建设公安特色数据库8个 ,建成了设施先进的校园网和公安信息网,数字化校园初具规模。建有全国第一个指纹主题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在全省公安司法机关和法律中介机构建立了59个实习基地。在全国省属公安院校中第一个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结论。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形成了以法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格局。学院现设公安管理系、治安管理系、侦查系、公安科技系、法律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警察体育教研部等7个教学系(部),设置侦查学、治安学、经济犯罪侦查、行政管理、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1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方向)和侦查、安全保卫、治安管理、交通管理、防火管理等5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专任教师402人,内有高级职称教师155人,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74人。其中,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21人,有43位教师获得刑事技术鉴定资格。先后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特聘专家刘耀等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从公安机关聘请了73名高、中级培训兼职教官。通过“公安局长大讲坛”等平台,全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专家经常来校讲学。

    学院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政治建警”原则和“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坚持教学、科研与公安司法实践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公安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公安机关用人单位满意人才,形成了“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的校风和“无私奉献”的校训。被誉为“ 江苏公安专门人才的摇篮”。

    多年来,学院为全省各级公安、政法机关和其他单位保卫部门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已占全省公安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三成为公安业务骨干。其中,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中我院毕业生占二分之一左右。近年来,各专业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befrom--] 2012-07-16
  •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现设有经济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等18个教学院(部),1个民办本科学院红山学院。学校已经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软件工程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8个,工商管理硕士(MBA)、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38个。

    学校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0余人。另有民办本科学院红山学院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680人,专任教师1042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415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656人,其中博士280人。教师中有23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余人获省部级专家、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育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统计学);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产业经济学、统计学);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统计学、会计学、贸易经济、法学、经济学、金融学);8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财政学、账务管理);1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地(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财政研究中心)。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关系和广泛的学术联系,并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 学校现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3005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2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藏书203.8万册;建有近200个多媒体教室,100多个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微机实验室,教学用计算机8836台。

    2012年我校在全国二十四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3586人。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校!

    [!--befrom--] 2012-07-16
  • 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1500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00余万册,各类阅览座位5000余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0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员8000人。设有文学院、经济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电子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体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商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1个民办二级学院黄海学院。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17个,非师范类33个。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5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人员110余人、副高职人员350余人、硕士578人、博士200人。有60余名教师应聘担任南京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学校与韩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常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哲社研究基地1个,省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社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教育厅指定的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新课程省级培训基地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省级培训基地。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强化教师教育和服务沿海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近两年来,学校获得国家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45项。学校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有关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同时,近几年来还有1000多名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重要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学校自建立以来,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优秀成绩。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1.学校代码:10324(教育部)、江苏本二:1362、江苏本三:1843,国际课程实验班:1645

      2.学校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50号(通榆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新长校区)

      3.联系部门:盐城师范学院招生办

      4.联系电话:0515-88233059(兼传真)、88233063

      5.学校网址:www.yctc.edu.cn

      招生信息网址:zs.yctc.edu.cn

      E-mail:yctuzsb@126.com

      盐城师范学院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秀课程一览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

     

     

      省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

     

      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

      江苏农村教育研究中心

     

      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综合实训示范中心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生物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物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数学与应用数学

      英语

      汉语言文学

     

      省级特色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英语

      汉语言文学

      应用化学

      生物科学

     

      省级精品(优秀)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

    [!--befrom--] 2012-07-16
  • 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是周恩来总理故乡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坐落在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

     

    学校有50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有王营和交通路两个校区,校园1800余亩,校舍60多万平方米。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文通学院),56个普高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万余人,在籍成教生8500人。

    学校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50余人(教授110余人),博士22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省教学名师2人,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7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4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3人。有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89位教师担任国内高校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与国内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的在校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校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 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17门省级精品课程。图书馆藏书188万余册,电子图书近200万种,中外文纸本期刊2400余种,电子期刊18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以及省、市科研基金、课题300余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项。出版专(编)著近120余部,发表论文5500余篇,其中被SCI(E)、EI收录4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2500余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始终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达10万余人。每年有600名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7年,学校以“优秀”等第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与韩国建国大学、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法国图鲁兹第二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外大学就读的交换生与双学位学生100多人。

    学校多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舞蹈《战旗·刘老庄》荣获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我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

    当前,淮阴师范学院正在为把学校建成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奋斗!

    学校为优秀学生设立了优秀奖学金和多种单项奖学金,并通过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渠道,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

    2012年淮阴师范学院面向全国招生4325人,具体招生人数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数为准。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普通类专业选测科目为BC、必测科目为4C、技术科目合格;体艺类学业水平必测科目D级不超过三门(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录取办法:先分数后等级。

       招生咨询方式:

       联系电话:0517—83526999、83526889、83517312、83517313

       学校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

       江苏省淮安市交通路71号       邮编:223001

       学校网址:http://www.hytc.edu.cn

    [!--befrom--] 2012-07-16
  • 徐州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转业干部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是第一任校长。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当年起招收本科生,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89年,成立于1984年的第二所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1999年,原国家煤炭部直属中专校——徐州工业学校并入我校。1996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廖序东教授与黄伯荣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三十年来一直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发行量超过500万册。50多年来,全校师生秉承先辈们创立的“崇德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发扬“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学校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78.06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总面积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7亿元;图书馆藏书230万余册。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21个专业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另设有1个直属教学单位、40个校属科研机构。学校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覆盖十大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和二级学科硕士点119个,并具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取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4244人(含科文7932人),硕士研究生2714人(含教育硕士786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 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以举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和互认学分等方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接收17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做出突出成就的徐州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兴校之本。在现有的135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8(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44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6人。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9名教师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名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59人次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8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1人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校一贯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1个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项;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76项。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41项。共发表论文7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1775篇。出版著作163部,出版教材83部,获得专利46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3-2006年SCIE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82、73、81、97名,师范类院校第14、13、13、16名。我校文科学报和《语言科学》杂志均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语言科学》还连续两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理科学报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在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和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江苏豪森药业、恩华药业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与徐州市政府达成了共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淮海发展研究基地的协议。学校于2010年建设了省级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0余家。学校还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一家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全面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单项专业评估也获得优秀等次。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20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47门(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精品教材6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获得中地共建实验室项目18项,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学校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学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类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并有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2009年11月,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的江苏女足青年队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足球青年组比赛,获得冠军,为江苏省夺得第一枚全运会足球金牌。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自1986年以来,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三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四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光荣称号。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将以此为新的发展契机,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6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并诞生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汉中门和仙林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18000余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9所直属学院,20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2个列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博士点和44个硕士点,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现已建成19所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先后与四家企业联办二级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建校以来,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培养诞生了9位“国医大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5位中医药界院士(占全国的二分之一)。近年来,我校教师先后多人次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各类国家级荣誉称号和表彰。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全体师生医护员工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和“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总结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2005年,学校凭着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突出的办学成就,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规模适度扩展,办学活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并已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课题的重要基地,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研究教学型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特色的重点大学行列。

    [!--befrom--] 2012-07-16
  •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坐落在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建于1958年,迄今已有50余年办学历程,目前,已发展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是该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江苏省仅存独立建制设置的两所医学类院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教育设施完备,临床教学资源充足,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学科建设定位明确,专业结构规划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梯队合理,有一批杰出的教授和中青年业务骨干,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十五”以来,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获各级各类奖励、资助经费数千万元。2007年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学校今年有16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山西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3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起,分别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单位联合培养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麻醉学学科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我院率先创建麻醉学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努力,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麻醉学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医学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麻醉学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麻醉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目前,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江苏省麻醉研究所和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站均设在我院;经卫生部专业技术职称专家委员会批准,学校被指定为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医学院建立了经常的双向互访协作关系。在国际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育人环境,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创新。2001年以来,连续8次名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实力50强。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5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苏北,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按照办学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秉承“以德载医、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团结一致,鼓足干劲,为推动学校实现新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6
  •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之一。1957年,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学位授权点已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

    目前,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鼓楼临床医学院、无锡临床医学院、青岛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6个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康达学院。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淮安、上海、杭州等地拥有20所附属医院和40多所教学医院。

    学校设有12个本科专业、2个六年制双学位专业和3个七年制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生总数达1.3万多人,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500多人。有在职专任教师649人,有教授116人、副教授175人,有博士生导师185人、硕士生导师812人(含附属医院等)。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各类人才支持计划,有多人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或各级优秀教师,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学校是国家卫生部认可的全国进修基地和教育部批准接受留学生学习的高校之一,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一起成为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训基地。2006年和2008年,学校两度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学校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十五”期间,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3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9项,是“九五”期间的4.4倍。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的科研水平快速攀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断实现新突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及论文影响因子迅猛增长。2008年,我校获得6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校发表“SCI”论文260多篇,均创历史新高。

    学校现已建成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省级品牌专业,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建高校教学实验室。有多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4年,国家教育部对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和七年制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质量评估,结果均为“优秀”。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荣誉称号。

    学校设有两个校区(五台校区和江宁校区)。五台校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南麓,占地120亩,是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中心。江宁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占地面积1470亩,是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心。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120余万册,有中外文期刊5700余种,是江苏省医学图书中心馆和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医学文献中心。学校主办有《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临床皮肤病学》、《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江苏医药》等10多种学术期刊。

    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积极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与合作。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双边合作、学术交流关系,并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同时,学校还定期派遣教师出国交流访问、留学进修。学校于2002年恢复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有在校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500多人。

    七十五年来,南京医科大学秉承“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医学研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医学专家和学者,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员工正戮力同心,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
     

    [!--befrom--] 2012-07-16
  • 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在享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美誉的沿海新型工业中心城市——盐城。矗立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校大力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坚持走具有盐工特色的办学育人之路,凝炼了“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理、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部和7个校属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8000人,有专任教师99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45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75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44人。2009年,学校设计艺术学院陆庆龙教授的水粉画作品《兄弟》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养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09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荣获特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1件参赛作品获省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该校“梦之声”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大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优秀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近几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攀升,2009年达到333人,升学率高达10.3%。2010年,有370人考取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该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能力强、就业层次高,一批批毕业生成为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鼓励优秀考生报考,今年该校将继续安排60万元设立高考优秀学生奖学金,重奖被该校录取的本二、本三批次的优秀考生。

    随着国家沿海开发号角的吹响,在江苏沿海涌动的滚滚春潮中,盐城工学院正信心百倍地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创建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同类一流高校而努力奋斗!

     欢迎广大莘莘学子积极报考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博雅学院简介

    博雅学院是盐城工学院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而建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充分发挥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形成以盐城工学院为依托,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6个本科专业。所有学生享受和盐城工学院在校生完全一样的师资,接受同样的管理,获得同等的奖学金,以及享有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助学权利,毕业生将接受学校同样的就业指导,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由盐城工学院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盐城工学院授予学士学位。

    博雅学院依托盐城工学院的雄厚师资,共享盐城工学院的教学资源,积极强化学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着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的各环节都制订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并实行日常督查和期中、期末检查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保证了学院制订的培养方案的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学院始终将学生的成人成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学生管理部门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学院每学期都进行评奖评优活动,在广大同学中树立典型,在全院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强烈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学院积极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和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博雅学院因培养人才而诞生,也因人才的培养而发展,博雅学院将以自身特有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着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befrom--] 2012-07-16
  • 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坐落于素有“江海明珠”、 “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2004年,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南通大学现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南通大学现有4个校区,设有22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国际教育学院和1所大型综合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全日制在校生3.5万余人,设有 8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以及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3年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3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拥有1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43人,教学科研人员约2200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600余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届江海杰出英才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 333 ”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历年来,共承担“ 973 ” “ 863 ”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高层次项目200余项,在 SCI 、EI、ISTP、CSSCI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8项,荣获包括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项。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3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学校现有3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校获得“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称号。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2012年学校百年华诞为契机,在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行,加快推进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通大学历史沿革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是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 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改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8年南通的农、纺、医三所大学合并为私立南通大学,继而成为南通大学医科。1930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学改为南通学院。1937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南通学院被迫停课。1938年8月南通学院迁至上海,农科、纺织科复课,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建成国立江苏医学院。1946年,南通学院院本部迁返南通,同时恢复医科。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改建为公立医学院,定名苏北医学院。1956年改名南通医学院,1957年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改名苏州医学院,同时,在南通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1958年南通分部又改为南通医学院。1958年,南通医学院归属江苏省管理。1978年9月,隶属关系改为由交通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领导为主的体制。2000年2月起,南通医学院由隶属交通部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南通工学院的前身是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创建于1912年4月。1913年9月更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与医科、农科合并为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为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纺织科迁至上海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7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复建,成立南京工学院南通分院,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南通工业专科学校,1980年7月省政府报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南通纺织专科学校,1985年1月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南通纺织工学院,1995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南通工学院。

    南通师范学院是由原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和南通教育学院于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的本科高等院校。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年,1962年停办。1976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以“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名称恢复办学,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校名。南通教育学院前身是南通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南通市教师进修学院。南通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于195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1963年停办。1982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建立南通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南通市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3月南通市委决定两院合并,建立新的南通市教师进修学院。同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南通市教师进修学院定名为南通教育学院。

    2004年5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

     

    [!--befrom--] 2012-07-1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近70%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遥感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水文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等21个院(部),拥有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余个省部级科研机构。

    校园占地2189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其中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等13个实验室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51万余册,拥有中外文大型网络数据库35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37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约1800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50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立项。气象学科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形成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

    学校长期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94项,2011年科技经费突破3亿元。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发展,获得了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底特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2009年,学校创办巴哈马学院“孔子课堂”,成为江苏省第四所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课堂)的高校。

    学校设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2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00余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并成功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教育与培训大会和第三届“定量降水估计与预报”国际会议等。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2次届会颁发证书,表彰学校为国际气象培训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为建设一流特色重点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3
  •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

     学校概况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和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校园占地3045亩,各类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

      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目前,学校设有24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其中各类研究生近7000人,留学生200余人;设有7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

      教学工作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

      ●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

      ●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63门,省级优秀课程群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7部,省级精品教材8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科学研究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高新技术开发与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着力加强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近三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2008年纵向经费突破7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突破100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

      ●近三年人文社会科学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270余万元,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

      ●近三年承接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350余项,横向科研经费3.9亿元

      ●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余项

      ●连续三次荣获科技部颁发的“金桥奖”

      ●近三年申请专利650余件,授权专利230余件

      ●跻身中国科技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单位,中国专利江苏十强院所

      ●《EI》收入论文位于全国高校前80位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以“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为主题,积极构建工学、生命医药、理学、经管、文史哲法教五大学科板块,着力形成重点突出、交叉渗透、板块联动、优势互补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格局。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为重点,研究生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点33个,硕士点100个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6个,拥有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1个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近三年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1篇,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32项

      师资队伍

      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学科、专业、课程,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数量、结构、素质的协调发展。

      ●现有教职工46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0余人,教授370余人,副教授9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全国优秀教师9人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席中青年科学家1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4人次、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63人次

      国际交流

      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开放的办学模式,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巴西、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联系和长期合作关系。

      素质教育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大学生素质拓展、科技创新活动扎实有效,学生综合素质显著增强,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及评奖评优中屡创佳绩。

      ●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并以总分第六的成绩第二次捧取“优胜杯”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项

      ●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连续6年榜上有名

      ●大学生男子排球队和女子足球队荣获全国大学生联赛冠军

    [!--befrom--] 2012-07-13
  •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简介

     

      建校时间:1902年              学校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校址: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学校网址:www.njfu.edu.cn

      在校生人数:3万余人           江苏省招生代码:1115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一所中央与江苏省共建并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888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学科建设 学校现设有21个院部和1个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南方学院。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3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5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0多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52人;具有正高职称180人,副高职称393人。学校占地面积10295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8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150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4000余人。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9万多名建设人才。

      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5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质。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向海外推出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学校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加拿大UBC大学、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越南林业大学及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等签订合作交流协议,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模式。

      展望未来  目前学校注重依托雄厚的地域经济优势和优越的人文、自然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毕业生就业情况综述: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全校形成了“全员抓就业,全程抓就业,全面抓就业”的良好局面,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喜人。最近六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97%以上。在2004至2010年度“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中,学校连续六次被评为“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人被评为“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我校有1人被评为“全国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学校被评为“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内外高校同行们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

      学校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国展中心对面)  邮编:210037

      招生咨询热线:025-85427320、85438141、85438142、85438143

      学校网址:www.njfu.edu.cn              招办主页:zsb.njfu.edu.cn

      E-mail:zsb@njfu.edu.cn

    百年南林 欢迎报考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10年由江苏省教育厅提议,江苏省教育厅、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学院实行2+2办学模式,即一、二年级学生在淮安校区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在南京林业大学本部学习的办学模式。学院充分发挥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形成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依托,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院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教学、生活与活动区均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区内,教学资源与公办本科学生共享、共用、共受益。学院淮安校区位于淮安市高等教育园区内,距离淮安市中心3公里,与淮安市汽车南站隔路相望,出行交通便捷。淮安校区规划占地1327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500亩校园和13.7万平方米校舍,校区各项硬件齐备,教学设施先进,生活环境优良,师资力量雄厚,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由校本部骨干教师承担和实施。园区内现有淮阴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江苏财经学院、淮安信息学院、江苏食品学院等各类院校9所,大学文化氛围浓厚。

      学院设有语言文学系、艺术系、生物与环境科学系、材料与热能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应用工程系、交通与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林学系、风景园林系和经济管理系等11个系,现有30多个涵盖文、理、工、农、管理、经济、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在社会就业市场上享有声誉的品牌或特色专业。

      学院秉承南京林业大学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和先进办学理念,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办学资源,弘扬“树木树人”精神,紧密围绕“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参照南京林业大学公办本科生教学计划、大纲和内容,结合南方学院生源实际,因材施教,积极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将学生打造成品德优秀、体魄健康、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的优质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地域和区位优势,依托学校就业大平台,加强院企合作,丰富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就业工作实效和毕业生就业质量。2011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85%,其中190人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84人考取国家、江苏省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取率达到12.67%。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对学习成绩优秀者,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多种单项奖学金。学生在校期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颁发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具印为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南京林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学费收费标准:普通类专业13000元/生.年,艺术类专业14000元/生.年

      联系方式:

      学院校址: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

      招生热线:025-85427320、85438141、85438142、85438143

      学校网址:www.njfu.edu.cn       E-mail:zsb@njfu.edu.cn

    [!--befrom--] 2012-07-13
  •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改建为本科院校,长期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邮电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2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几十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校现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学院、理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院(部),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17个研究院(所、中心)。校园环境怡人,有仙林、三牌楼两个校区,占地133.2万 平方米。

    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我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和本科专业43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有通信工程等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14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截止到2011年12月,有教职工162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4.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0.4%;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88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入选“千人计划”1人, 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4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人次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8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 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71人次被授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学校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一大批教师作为会士、专委会主任、专家等活跃在国际电联、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等学术机构,其中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和多媒体通信专委会挂靠我校。

    学校教学基本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 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1个),2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拥有全国高校首个3G国际标准实验室,已建成一个以万兆光纤为骨干的高速校园网络环境,通过Cernet及Chinanet双路由与Internet联网,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双覆盖,技术手段先进,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藏书量140.53万余册,其中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的收藏富有特色,享誉一方。

    学校十分注重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20门(含本科双语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群2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材建设体系,有2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2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及立项建设精品教材。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截至2011年12月底,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50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3271人。长期以来,学校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从严治校、严格管理,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每年吸引并保持着充足、高质量的本科生生源。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十一五以来,在校本科生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88项,其中国际级奖35项,国家级奖342项,省部级奖511项,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邮学子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夺得全国最高奖“索尼杯”;“Apollo 3D”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以优异成绩获得2010年度、2011年度两届冠军;2011年6月,南邮学子荣获恩智浦(NXP)全球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亚太区冠军、全球季军;2011年8月,喜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一等奖;2011年12月,我校首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70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10万余名,主要分布在通信、邮政、广电、国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校友,有“华夏IT英才的摇篮”之誉。毕业生以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学校大力提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在现代信息交换与通信网络、移动通信与电磁兼容、信息理论与通信信号处理、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像处理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通信与信息网络安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量子信息处理、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优化技术等研究领域有较强优势。近三年,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198项,发表学术论文6014篇,2936篇被SCI、EI、ISTP收录。2011年7月,由江苏省政府主办的江苏省企业创新成果展在南京国展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全省唯一的高校代表,我校物联网科技园“综合信息智慧服务平台”参与了创新成果互动体验展示。因“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显著,我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等学校”荣誉称号。

    学校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以建设物联网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为纽带,重点孵化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完成了物联网领域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全方位布局。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1990年起就成为亚太电信组织(APT)在中国的培训基地之一。二十多年来,共培训22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批学员。较早与美、英、德、法、加、俄、澳、日及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先后有800多位国外、境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学校也选派教师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十多所国外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不同形式及不同层次的合作,在多学科领域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主办国际与地区性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南邮人秉承务实进取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信息特色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明确将“信息化”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内涵之一,为我校快速、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正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努力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7-13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