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问:了解专业内涵有什么作用?
答:了解专业内涵有以下作用:其一,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毕业以后做什么;这样可增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好、学深、学业有成。其二,将自己最无兴趣甚至是厌烦的专业淘汰掉,也就是尽可能不选择这样的专业。其三,可避免或减少凭想当然、望名生义就报志愿所带来的后悔与无奈。现在,随着人才与市场的挂钩,一些新专业也应运而生,其专业名称也很有吸引力。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如某省曾有一位获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考生,看到某著名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想象这个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幻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该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虽然锅炉专业也是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专业,但其对此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厌学,且由于该校是工科院校,专业面很窄,转系、转专业均不可能,为此后悔不已。
142问:如何看待热门专业?
答:笔者是这样看待热门专业的:(1)许许多多的人都去争报热门专业,说他们全都是盲目跟风、赶潮流是不客观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有辨别力的。(2)热门专业从现象上看是报考人数众多形成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冒着风险去争报热门专业呢?难道他们都失去理智了吗?显然不是,从本质上看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从根子上看是在逐“利”。因为,一般说来,热门专业,不仅有利于就业,而且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社会地位优越,对自己的职业、人生都有莫大的益处。(3)说专业的冷门与热门是经常变化的,几乎一年一个变,是不科学的,不符合事实的。真正的热门专业是多少年都不会大变的。(4)在市场经济下,专业决定就业,重视专业选择,首先是就业的要求,也是个人成才与发展的要求。(5)进了热门专业,未必都是前程似锦;入了冷门,未必都是命运不济。(6)要根据知己的六大要素,选择最适合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以及有利于将来职业发展的专业。
143问:如何选择热门专业?
答:热门专业大家都想报,但不是人人都能报的。自身竞争力很强,足以支撑报名牌大学的热门当然好,但竞争力不是很强,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两难中选择:① 力报热门,降低档次或批次。② 不降档次或批次,偏离热门,或选择冷门。
144问:如何分析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
答:热门专业也有其“热”的规律:一是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会“热”;二是与国际化进程相一致的专业会“热”;三是与信息化程度相关的高新技术专业会“热”; 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专业会“热”。这样的热门专业是有其良好的就业前景的。
145问:学校的专业录取通常有几种办法?
答:解读招生章程,关于考生进档确定专业的办法之表述有许多种,可谓是办法多多,各有差异,缺少注解,不知何意,让考生摸不着头脑。但笔者经过分析研究,将其首创归纳为以下通常所用的五种:(1)分数优先的专业确定办法,也就是专业录取的平行志愿;(2)专业优先的确定专业办法,也就是专业录取的排序志愿;(3)分数优先加级差的专业确定办法;(4)专业优先加级差的确定专业办法;(5)先划预录线再确定专业的办法。
146问:什么是专业录取的平行志愿?
请看《2010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之快速入门篇。
147问:什么是专业录取的排序志愿?
请看《2010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之快速入门篇。
148问:什么是专业级差?
答:许多院校在确定进档考生的专业时规定了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简言之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院校规定专业级差为5分,院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减去5分,将第三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减去10分……然后,再排队确定专业。
149问:专业级差从总体上可分为几种?
答:专业级差从总体上看可分为四种:① 全部专业志愿之间均设有级差;② 前几个专业志愿之间有级差,后几个专业志愿之间无级差;③ 专业级差由志愿级差而来。指的是本应设立院校志愿分数级差的,没有设立,却转变成了专业级差。④ 专门针对第二院校志愿设立的专业级差。
150问:专业级差从级差差值上可分为几种?
答:专业级差从级差差值上看可分为三种:① 级差差值均相同。② 级差差值均不同。③ 级差差值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151问:什么是专业录取的分数优先加级差?
请看《2010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之快速入门篇。
152问:什么是专业录取的专业优先加级差?
请看《2010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之快速入门篇。
153问:什么是专业录取的先划线再确定专业?
请看《2010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之快速入门篇。
154问:为什么不要放弃填报后续批次志愿?
答:招生录取是按志愿分批次进行的,不填报志愿就等于放弃了参与录取的资格。一般而言,考生不要轻易放弃填报后续批次的志愿。(1)从近几年的录取情况看,有些高考成绩达到了第一批本科批次线的考生,只填报第一批院校志愿,不填报后面批次的志愿,因各种原因,没有被第一批院校录取,失去了参与下一批次的录取机会;有些考生因在每一个批次只填一个院校志愿,不填其它院校志愿,减少了参加投档录取的机会,也可能会落选。(2)还有些考生在每一个批次只填一个第一志愿,不填第二志愿,这实际上也是减少了参与投档录取的机会。虽然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较大,但还是有些院校需要录取第二志愿,如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第四批高职高专录取第二志愿的比例要大一些。考生如果第一志愿落选,只要第二志愿填报恰当,还是有录取机会的。(3)录取过程中,部分院校对考生有照顾性政策。高考分数不够这些院校同批次线的但可享受照顾性政策的考生,也可以填报这些院校的志愿。
155问:什么是高校招生录取体制?
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实行属地化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教育部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高等学校必须按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招生录取工作要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156问:“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含义是什么?
答: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参加体检、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高等学校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以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各省级招办组织实施向高等学校投放合格生源电子档案,并监督高等学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