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可以概括为四“知”:第一要知“己”,第二要知“彼”,第三要知“争”,第四要知“情”。
第一要知己:知己是前提,是基础。知己不仅仅是指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和位次,还要知道所处的批次以及高出批次控制线多少分(即分差);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高考总分(特征分),还要知道各科分数及其优势学科;不仅要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体质、兴趣与潜能),还要知道希望将来做什么(职业理想),等等。高考录取是按批次进行的,每个批次都对应着一条最低录取控制线,全省统一,一年一变不同年份之间的分数不能简单比较,无论是考生个人的分数,还是各个高校以往的录取分数,单纯的分数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将考生个人分数和高校招生录取分数都换算成“分差”之后,再利用分差去比较去衡量,才使报考成为可能。
高校招生除了考生总分上线(学校投档线)以外,有些学校或专业还对单科成绩有要求,例如金融学一般对数学成绩有要求,涉外专业一般对英语分数有要求,电子类专业对物理有要求等。考生一定要从这个角度了解信息,把握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学专业数目众多,千差万别,每个专业都有特定的含义及其相对应的行业、岗位,课程设置也因校而异,各有千秋;每个人的体质、性格、兴趣、潜能都不一样,对别人适合的对自己则不一定适合,他人能学好的到自己这里就有可能非常苦涩,所以在了解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首先了解自己,知道一个本来的“我”。
相对来说,了解自己的分数和体质比较容易,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则比较困难。因为一个人的兴趣与潜能往往是潜在的、隐性的,有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然而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家长和考生要想在这方面真正把握自己,不妨参加一下高考网——高三家长信息服务平台志愿一卡通栏目推出的考生专门测试,或参见本中心编写的《选专业定职业》一书。
第二要知彼:知彼是重点,是关键。所谓知彼就是了解高校,包括近几年录取分数、当年招生章程、招生计划以及学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优势专业、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文化氛围、就业状况等。了解高校录取分数起码要看三年,不仅要分析有无招生“大小年”现象,还要看以往录取分高出所在批次控制线是多少,用学校录取分差与考生个人的报考分差相对照;不仅要看院校录取最低分、平均分,还要关注专业录取分,分析一所高校里面哪些是热门专业,哪些是冷门专业,再看凭个人的实力能否够上自己心仪的专业。
了解高校招生章程除全面通读章程内容外,应重点掌握录取规则的相关条款,因为它是招生章程的核心内容,不仅规定了高校录取考生的基本原则、条件限制和政策适用,而且是考生能否报考该校以及报考后能否被录取的主要依据,所以务必要仔细阅读、正确理解。以下几点要提醒考生特别注意:
第一,录取规则中关于录取第二志愿考生的提法,措辞不一,差别很大,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将其作为第二志愿报考。尽管山东近年实行完全平行志愿了,但提前批次及体育、艺术院校的招生仍然是顺序志愿,况且志愿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变化,所以有必要就下列问题作进一步阐述。通览各高校的录取规则,有关二志愿考生的表述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原则上不拒绝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但考分需达到……;二是有条件的,如第一志愿未录满时,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三是无条件的,如章程中根本不提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条件,或者规定不设志愿分数级差。其中最迷惑人的是第二种表述方式,例如北大、清华、复旦、厦大等都说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前题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存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另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分数级差定得很高,在50分以上甚至近百分,客观上排除了第二志愿考生。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