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5年97人被骗 案值数千万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公布,考生及家长进入令人焦虑的报考志愿期,而此时也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北京法院总结了近五年来审理的高考招生诈骗类案件的特点和典型案例,予以发布,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予以警惕。
2013年至2017年间,北京市法院系统共审结涉高招诈骗案件34起,涉及97起犯罪事实,97人被骗,审理被告人63名,总案值共计人民币4224.5万元。
97起犯罪事实中涉统招的50起;涉军事类院校招生的39起;涉艺术类招生的7起,还有1起是谎称可以为非京籍考生办理北京准考证的。
34起案件中,案值最高的是2014年北京市一中院审结的一起涉军校招生诈骗案,被告人孟某冒充中央军委副主席的秘书,使用假名字以帮助被害人程某女儿上军校、安排工作为名,先是索要1000万,后又以借款等名义共骗取被害人程某5100万元以及一辆价值230万的奔驰G55越野车。被告人孟某最终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法官提示,高招诈骗的核心是犯罪分子通过虚构身份的方式,向被害人显示自己有能力替他人办理入学,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姜楠:主要的还是虚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的身份,主要包括像部队这一块,他是虚构军衔,包括将军、大校,职务政委,还包括领导秘书;其次是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像教育部、文化部、政协、人社部的工作人员;再次是虚构学校有关的职务身份,包括像高校的老师。
据统计,超过60%的案件中被害人系通过多层请托找到的被告人也就是诈骗分子,中间人平均人数为1.71人,请托费用亦层层分配;另外还有社会辅导机构人员虚构自身和高校有合作办学关系等进行诈骗。
法官梳理发现,高招诈骗分子学历相对较高,涉案的63名诈骗人员中,研究生、大学本科及专科学历共30人,受高等教育比例为47.6%。在26.47%的案件中,被告人在实施招生类诈骗的同时还实施了其他诈骗犯罪。
虚构身份 诈骗套路多
虚构身份,是高招诈骗的常见套路。诈骗分子通过把自己包装成权力机关的领导干部或者领导干部的秘书、亲戚等,从而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在行骗过程中,诈骗分子还有很多小伎俩,我们来看一下。
诈骗伎俩一:办不成退钱 余款办成后付
被告人葛某假称自己是军分区后勤部部长、大校军衔,张某外甥高考成绩不理想,葛某承诺以42万元价格帮其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并收受20万定金,约定余款拿到通知书后交纳、办理不成退款。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姜楠:给了20万之后,到了9月份其他考生已经入学的时候,这个事情还没有办成,于是张某就跟葛某说,你得给我退钱,这个时候葛某就跟他说,现在风声比较紧,但是马上就要办好了,然后马上就联系了工作人员,带考生去体检,并且去参观了一个类似于军训基地。
在被害人张某的催促下,几天后,葛某终于给了他一张军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张某仔细看后却发现是上一年的,于是再次要求退款,这时葛某称今年风声太紧,无法办理军校入学了,但补22万可以办理入读北京大学,并在收到被害人张某的22万款项后出具了收条,写明“办不妥10月10号以前退清全款”。最终事情当然没有办成,但葛某扔拒绝退款。警方调查发现,葛某当年还以同样手段诈骗他人20万元,后葛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诈骗伎俩二:办了好多年 办成好几个
李某偶然认识潘某,潘某称自己有门路办理花钱上军校,多年来已经办成多起。后按照潘某指示,李某对外称济南军区预备役招生并在国防科技大学进行培训,他可以办理预备役委托生,享受国防生待遇。李某后来收取被害人王某35万元,并填写了《预备役学员定向培养协议》及征兵表格,在进行入学报到集训时,被害人王某发觉学校不正规,经询问,国防科技大学根本不存在预备役招生,也不招收委托生。警方调查发现,潘某当年还另行作案两起,骗取88万。最后,潘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姜楠:这个案件就提示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说,这个人能量很大,或者说他还一直在办,已经办成了很多起,就是像我们这个案件中,因为涉及到了中间人的问题,中间人可能会涉及到层层分割这个利益,所以中间人往往就会倾向于夸大这个犯罪分子的办事能力,而我们被害人是没有能力去核实这个事情的。
诈骗伎俩:学校有关系“摆平”艺考
骗子的诈骗伎俩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都离不了一个“吹”和一个“钱”字。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他们还有哪些高招诈骗伎俩?
诈骗伎俩三:辅导学校有关系 摆平高校艺考
因儿子是美术特长生,张某想托人疏通关系让儿子通过高校的艺术考试,遂联系到在北京办培训班的杨某。杨某称自己有关系,认识高校领导,可以办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专业比赛前三名,并签订了《保送协议》,约定培训费30万,张某先支付了15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张小平:收取了(15万元)培训费,实际上这个就是他们说的运作费,当收取了这个运作费用之后,被告人也没有进行运作,而是把这个钱进行挥霍,当学校发榜的时候,这个考生肯定就没有被录取了。
面对被害人的质疑,杨某解释风声太紧,可以继续运作北京工业大学的美术艺考,保证全国排名20名以内,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杨某又称可以继续操作中央民族大学的美术艺考,保证前50名,但要继续交15万元,被害人张某交钱后,其儿子在考试中仍未通过。杨某最终被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诈骗伎俩四:团伙作案 旁听生冒充统招生
学生王某父亲通过关系找到自称是中国政法大学老师的刘某,协商以30万元价格办理政法大学统招生入读。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刘某告知被害人王某先以插班生的身份入学,还给了他一张课表让其上课,并以校内宿舍紧张为由安排他校外宿舍住宿。刘某还为被害人王某办理了学生证,但被学校保安发现是假证而予以没收。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姜楠:后来又涉及到期末考试,王某发现自己怎么不用考试,刘某就跟他说,这个事情我们后台都有人帮你做,会直接给你分数的,这个事情一直到了王某毕业,刘某给他准备了毕业证、学位证,包括报到证、三方协议,这个王某也顺利地找到工作。
王某参加工作后,单位由于无法在教育部网站上查找到他的毕业证书编号,才最终发现他的毕业证、学位证都是假的。经查,刘某等人团伙作案,冒充学校老师、宿舍管理员等,通过类似手段共实施诈骗9起,金额高达220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诈骗伎俩五:培训班学员冒充统招生
谢某因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通过关系找到路子广的刘某想为其办理北京大学入学事宜。刘某表示通过第三方途径交纳48.5万元给北大,就可以去北大汇丰商学院就读,享受统一招生的待遇。谢某交钱后,直到学校开始军训,都没有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刘某答复说有变故,孩子不用参加军训直接入学。9月中旬,刘某在北大附近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交给了谢某。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姜楠:然后跟被害人说,因为北大为了社会影响,所以就只能给你出这样一个通知书,但你实际读的是北大统招生的这样一个资格,并且把考生和他家长,带到了北京大学一个楼里面,一个交流中心里面,交流中心现场有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指示下,这个被害人又交了将近6万余元的学费。
很快,被害人谢某的孩子发现,自己就读的只是北大的一个短期培训班,根本不是统招生。刘某最终因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姜楠:我们的学历教育是必须通过高考统一招录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校是没有能力和资格通过收钱来单独决定给予某个考生统招生的资格,所以一旦遇到有个人或者辅导机构说只要交一笔高额的学费就能通过跟学校的合作关系,来取得统招生资格,那就一定是骗局。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