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肯定很关心关于高考的各种考试经验,福建高考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高考记忆:理科生的成功“偏科”史”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磊(清华大学)
劲锐标记:与很多全能的高考选手相比,这是第一位勇于承认自己有偏科倾向的状元:知道“6-1=0”的道理,却无法抑制自己对数理化的虔诚和激情;和所有的理科生一样存有对语文和英语的恐惧,但始终相信天道酬勤,正是这样两种“矛盾”的特质的融合,再加上“过程永远比目标重要”的平和心态,才让“偏科”最终成就了他的成功。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回想高中三年时光,酸甜苦辣、记忆犹新。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学弟学妹们谈谈我的高中生活的一些经历以及学习方面的一些心得,同时也算是对高中生活做个总结。希望对正在追逐梦想的学弟学妹们有些帮助。
三年偏“程”史
我更愿意执着于过程,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任何时候不轻易放弃。
刚刚来到高中,没想过三年以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那年我中考成绩是全市20多名,
虽说是很多人羡慕的名次,但离我之前的期望还是太远。我曾经把成中考状元当作目标很执着地追求,但现实摆在眼前就是这个样子,当高中生活向我走来时,我有些不知所措。那时想,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清前方吧。我就这样努力学习开始了高中生活。度过了这段“茫然期”,自己也想通了一些东西:刻意追求的东西往往不如所愿,把结果看淡一些而执著于过程也许是更好的选择。这也是之后我一直保持的一种心态。参加考试不是老想着要拿什么名次,而是想着如何答好每一题,发挥自己的水平。对于高考更应如此,只要把握住考试以内的事情就够了,不要过多想着高考的结果。
也许上面一段话让你们觉得我不喜欢“目标”,实际上不是的。我深知目标的重要性,高中时的我也有自己的目标。目标的作用是给人动力和约束力。当学习厌倦时,想想自己的目标,我就会振作起来;当贪玩厌学时,想想自己的目标,我就会静下心来消除杂念。这是目标给我最大的帮助。但有时我们会成为目标的奴隶,让目标牵着走。有些目标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一味坚持某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又把它看得过重,会引起心态的失衡。那样动力会变成压力,约束力变成束缚力,我们被目标所累,我们被目标打败。
所以我更愿意执着于过程,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任何时候不轻易放弃。我的求学路没有太大的坎坷,然而细细回味,有很多时候是自己面对困难时咬牙挺过来了,才有了成绩。高中竞赛我获得了数、化、生三科的省一等奖。提到这些,很多人会把聪明与之联系起来。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聪明,我的成绩是辛苦换来的。准备生物竞赛的最累的,高二大半年啃着厚厚的教材,初赛前几星期每天都看书到后半夜。实验考试前一星期,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搞着没完没了的实验,忍受一个人的孤独,也想过因此荒废的其他功课,还有并不确定的结果。仔细一想这些都不重要,既然已经开始做出了决定,又一步步走到了这里,就不要轻易放弃了。“一旦放弃,比赛就提前结束了。”(《灌篮高手》)那个时候不再想最终能拿到什么名次,我只愿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汗水对得起自己的热情。如果百分百努力付出,自然会有公道的结果——我深信。
高三上半年,我曾遭遇了一段所谓的“糊涂期”:做题速度变慢,正确率下降,考虑问题变得不全面,犯些极低级的错误,记忆力也下降,成绩不稳定,感觉自己中了什么咒语似的,像摆脱却摆脱不掉。那时候心情很糟,不停地问自己怎么了,甚至采用一些极端的方法刺激自己,想找回以前的感觉。我试过大量睡觉的办法,连夜疯狂做题的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老师使我认识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很多届学生都遇到类似的问题。于是自己也想通了:人生难免低潮,低潮总会过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会回到正常状态。暂时的困难只是一个考验,一个过程,走在阳光下再回想当初的自己,会有淡淡的笑容和更加坚定的信心。我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上,学习、休息的时间安排回到正轨。虽然问题依然存在,但这时的我摆正了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暂时的不如意。渐渐地找回了感觉,顺利走出低谷。现在回想那段经历,还有很多感触,它带给了我最珍贵的礼物——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困难中保持一贯的自我。
高考时高中生活的终点,但更加精彩的生活还在后面,高考前我就是这样想的。人生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并令人期待,大学的生活更不轻松,仍然需要不断的拼搏奋斗,甚至比高中更累。无论高中曾有怎样的辉煌或失落,在大学都会从零开始。我一路走来,很高兴这路上曾留下我的足迹。
兴趣,“偏科”的分水岭
我所谓的“偏科”不是以各科目的成绩或占用的学习时间来划分的,而是按“感兴趣”和“不感兴趣”来一分为二的。对于理科(数理化生)的热爱也许是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这句话感受很深。很多人不会想到我会有“偏科”的问题。
我所谓的“偏科”不是以各科目的成绩或占用的学习时间来划分的,而是按“感兴趣”和“不感兴趣”来一分为二的。对于理科(数理化生)的热爱也许是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了。
每次发新课本,我都会找出时间把理科课本预先看一两遍。当然不是自学课程,而是出于我对于阅读这些课本的兴趣——像看小说一样的感觉。虽说总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自己看时也不会很深入,但那种面对着许多新知识新思想的兴奋得感觉始终吸引着我,给我无尽的动力。这样给我最大的好处是我从不刻意做课前预习,但课上所讲内容我早已有所了解了。
我喜欢研究理科各种题目,无论难题、怪题甚至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可以坐下来钻研几个小时。这是对课本内容非常好的补充,同时我会从解答这些题目的过程中得到喜悦和满足。
还是由于强烈的兴趣,我会自主自动甚至无意识地去学习理科。就是说,我自己会找出很多时间来学习理科,完全出于自愿,这是任何被动的学习计划、时间安排所比不上的。
对于做习题,则出于一种对于挑战所带来的刺激以及事后成就感的追求。记得高一下学期我曾用一夜时间做完了10张数学卷,这绝不是毅力能让我达到的,而只能是兴趣的功劳。靠着这种兴趣,我的理科学习从未吃力过,我积累了大量的做题经验,而且思路开阔。不但多科竞赛获奖,高考中也有好的发挥。
以下是我学理科的一些心得:
对于理科学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细心。这两个字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来说,理科课本用不用看?当然要看,而且要相当重视。尤其理综中一些常识性问题,老师课堂上不一定讲到,我们就要细心看课本一个个记住。课本上的例题也要认真看,有的题只听老师讲一遍,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要细心去发现这些问题。在审题时,尤其体现细心的重要性。“审题要慢”是老师教给我四字箴言。无论是考试还是练习,最忌讳的是把题目一扫而过,看个大概就开始做题,一旦弄错了一个条件或看漏了关键字,也许整个题无论写了多少字花了多少时间也全白费力气了。对于做题很多的同学,如果不仔细审题,只看几个字就以为是做过的自己熟知的那种题,却忽略了条件的变化,结果可想而知。我喜欢读题时用笔划下条件、关键字等,一来减少审题失误,二来帮助自己分析,效果不错。最后说的一个细心就是要有警惕陷阱的意识。数学上就有很多陷阱,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辨别式、空集⊙、函数定义域、等比数列的求和(分情况)、常见多解问题。粗心的人总是掉入陷阱,把应该得分的题做错,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平时学习过程中一直收集这种陷阱。于是每次遇到陷阱,脑中马上亮起红灯。比如题目是解对数不等式,马上把真数大于零写在题目最前面,就不会错了。
分析题目时我喜欢由浅入深,从简单情况或特殊情况的考虑来启发对问题的分析,数学卷最后几道题的几个问题就是用由浅入深的方法给出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我也很喜欢借助形象化的思维,做一些简单的模拟道具来启发思路。学立体几何、晶胞等时空间想像力也是靠对实物的观察,渐渐培养出来的。
如果只是大量做题而没有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理解后的总结归纳,是不会学好理科的。总结是做题的升华,是学习质量的保证。这种总结只需要多多思考,必要时记录下来。我记的笔记中有很多是自己的总结。
痛苦的“弱科”学习:天道酬勤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