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可喜的是,我们有许多中国声乐的音乐家、歌唱家、理论家、教育家,在传统理论的“古为今用”和西方理论的“洋为中用”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他们广泛吸收各种唱法之精华,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使我们乐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不仅受到美声唱法的声乐训练,而且对民族民间唱法也进行了广泛接触:向郭兰英学唱民歌,向贯大元学唱京剧,向李桂元学唱高腔,向常香玉学唱河南梆子,向娄小楼学习咬字吐音,向曹宝禄学习说唱中的抑扬顿挫。因此,他基本功扎实,适应表现各种风格的中外声乐作品。他的演唱受到中国听众(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普遍赞扬。首唱《我爱你,中国》等电影歌曲的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以其流畅婉转、感情真挚、音质清亮丰厚、富有活力的演唱而于80年代家喻户晓。她积极探索我国声乐民族化问题,说:“作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能仅以能唱外国歌曲和咏叹调为荣,应该创造中国流派风格的声乐,为中国人民唱歌。”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声音浑厚质朴,抒情豪放,她演唱的蒙古题材的声乐作品既有美声的底蕴,又有民族的特征。她通过艰辛的努力,正确解决了西洋唱法与民间唱法“打架”的矛盾,把两种唱法揉和在一起,取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在通俗歌曲和通俗唱法向民族化、艺术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歌唱家(或“歌星”)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娜的《青藏高原》将三种唱法的精华融于一炉,那辽远高亢的长音从交响性伴奏音乐中穿透出来,把青藏高原的圣洁、神秘、壮美的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再有门户之见的人也不得不叹服她在声乐艺术上的高超造诣和大胆追求。
综上所述,歌唱,说到底是人类表达自身感受、宣泄自身情绪的一种艺术活动。歌唱的基本原则就是建立歌声、语言和感情三者之间的自然有机的关系。只有三者融为一体,演唱才算真正有了生命。声乐艺术的几种流派体系都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因而它们都是“科学”的,都是有价值的,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样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通俗地说,叫做:
歌曲人人会唱,各有巧妙不同;
唱法不分高下,雅俗皆有知音。
福建高考网温馨提示:以上便是关于“唱法不分高下 雅俗皆有知音”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高考考试经验、高考考试技巧、高考考试心得等相关内容,请访问福建高考网【http://www.555edu.com/beikao/】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