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专业介绍
运动训练专业最早于1953年开展建设,1954年开始招收中专班(预科),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1988年国家正式设立运动训练专业后,分别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在全国最早设立本专业博士、硕士点,在学科专业评估中始终位于“排头兵”地位。本专业的《排球》和《运动训练学》课程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排球》、《乒乓球》和《运动训练学》课程被命名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本专业始终紧扣国家体育、教育、健康事业战略需求,依托学校一流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培养卓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为目标,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通过修订2018版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教练员、裁判员、体能康复、综合素质”四个培养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三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四化”(多元化、贯通化、复合化、国际化)培养,精心培育卓越竞技体育专业人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4人,87.29%具有高级职称,65.25%具有博士学位。有60余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才培养对象、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专业队资助对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等;16人任国家队主教练、体能、康复和科研教练,7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32人任国际级裁判,李娜、李婷等5名奥运冠军在本专业任教。本专业依托于国际化资源,近年来邀请26名国外知名专家、教练来校讲学和任教。鼓励支持品学兼优学生出国交流学习,2018年共派出8个团组近百名学生在克罗地亚、西班牙、捷克、美国、英国、立陶宛等国家进行交流学习。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代码040204K)
1.招生项目:武术套路、武术散打。
2.专业介绍
学校1958年创建武术专业,1998年“武术专业”修订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修订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沿用至今。本专业的《太极拳》课程被命名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本专业坚持“现代化、国际化、竞技化、大众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社会服务为目的,培养“文武兼备,术道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专业底蕴深厚,历史久远,“武术泰斗”张文广先生是我国武术学科的开拓者,在1953年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建校初,已着手武术学科的建设,1963年招收全国第一批武术专业研究生。本专业自成立以来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武术教授和专家,如张广德、成传锐、门惠丰等,经过60多年来几代武术人的努力,已形成了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桃李满天下,现有专职教师32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5名,国际级裁判8名,国家级裁判13名。学院教师先后赴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等项目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国际武术比赛和十四届国际导引养生功比赛,每年培训海外学生数以百计;师生多次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演出,成功完成国家汉办“一带一路”的“三巡”展示任务,将中国武术文化故事传至世界各地。2019年,启动海外办学模式,在德国柏林市郊巴伦施泰特市建立实习基地,与当地政府、培训机构联合建立中国武术学院实习基地和北京体育大学教学、科研和训练基地,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涵盖教授、教练员、运动员、影视明星及体育总局系统业务骨干和中心负责人。
中国武术学院的前身武术系始建于1958年8月,2018年12月更名为“中国武术学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拥有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武术训练竞赛研究中心、国际武术发展研究中心、传统运动康养研究中心和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干预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龙狮培训基地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科学研究基地。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