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李长春、杨静仁、司马义•艾买提、乌云其木格、李兆焯、布赫、费孝通、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艾则孜等领导对学校的发展建设都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和指导。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民族大学为目标,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特别是近三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形成了“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应用为主、教育创新,质量立校、因材施教,团结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高质量民族高等教育的创新之路。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31所大学英语改革示范项目院校之一,成为委属院校唯一一所入选学校。2005年学校获得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位于全国民族院校第一位,辽宁省75所普通高校中并列第二位,2006年学校获得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并被确定为辽宁省生物技术紧缺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已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两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2004年以来,我校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一位。2007年我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基金项目4项,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17项,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建立了大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大连开发区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中心也落户我校。
学校把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开放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针对各民族学生的实际,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不断强化各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仅2007年我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21人,有425人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34人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在200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捧得辽宁省“挑战杯”。在第八届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金奖4项、银奖10项、铜奖18项、优秀奖7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连续7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一位和辽宁省内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30多所国(境)外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2+2,4+1等多种形式的互派留学生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党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内涵为主、积极拓展”的“二次创业”发展思路,在巩固十几年办学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凝炼特色、勤俭办学、艰苦奋斗,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