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精神是心系家国的责任与使命。从延河之滨救国图存的青年志士,到亚非拉、中东欧非通用语的创办人,再到双边多边谈判会上的外交官,一代代北外人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追寻成长坐标,成就人生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北外人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勇立时代潮头,响应国家号召,发出时代强音。北外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400位大使,2000位参赞,更多的外交外事外贸工作者。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都能看到有北外人的身影。随着时代变迁,我校影响范围已不限于外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北外人,都能心系家国,发光发热,建功立业。这种精神还可以从我们的校歌得出启示:“我们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歌词简单朴素,却有力诠释了北外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种精神是不畏艰难的坚韧与拼搏。毛泽东同志曾说:“语言这东西,不是可以随便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我校已故著名教授许国璋先生也曾说:“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全国优秀教师、我校98岁的陈琳教授退而不休,自称RETIREDBUTNOTTIRED。他至今秉持三个UP,无论春夏秋冬、白天晚上,始终STANDUP。上课满怀激情、声音洪亮,保持SPEAKUP。上课掌握节奏,从不拖堂,到点SHUTUP。事实上,在实现很多小语种从无到有的初创阶段,我们的前辈每天等候到深夜凌晨,就是为了利用收音机收听对象国的电台节目,然后整理成文字资料作为教材使用。正是这种不惧险阻、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后来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
这种精神是放眼寰宇的视野与胸怀。新中国成立后,北外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自己的战略思考和有力行动承担起“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这种使命意识,可以从在我校时期攻读英美文学、一步步走向世界金融舞台的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先生身上感受到;可以从在校时期学习掌握5门语言,现在商务部欧洲司任职的孟笛遥女士身上感受到。前些时我去俄罗斯访问,见到中国驻俄大使李辉校友。中俄关系这些年发展得比较好,与他个人娴熟的俄语能力、过人的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今天出席开学典礼的杨澜校友主持过的《正大综艺》影响了一代人,她两度代表中国成功做申奥陈述,曾任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联合国儿基会形象大使。
北外不仅有光辉灿烂的过去,也有世人瞩目的现在,更有可以期待的未来。学校始终秉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往开来,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外语开道、通识跟进,大语做强、中语做优、小语做好,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服务国家、贡献社会、成就人生,追求卓越、实现一流。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行列,在2018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两门学科稳踞全球100强。我校已经教育部批准开设101种外语语种。同时,国际商学院、国际新传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国际”头的学院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历史学院、中文学院、北外学院、信科学院也蓄势待发。国际合作方面,我校已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40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于每年暑假举办国际小学期,邀请众多国际一流专家开设暑期课程。办学条件方面,西院的六栋小楼即将竣工,主楼和宿舍楼装修一新,人工智能教室、音乐教室已经建成。今天的北外,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再过两年就是北外80年校庆,恰逢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学校已启动实施“奋进之举”战略,力求推动北外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化氛围,满怀深情,尽心尽力,让同学们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同学们,你们有的就要开启本科阶段,有的即将翻开硕士篇章,有的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任务不同,发展重点各异,应当各就各位,各美其美。但是,你们同属北外学子。作为师长,我对你们都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