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时代使命成就大器人生——在武汉大学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窦贤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7232名本科新生齐聚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开启你们新的大学生活。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在刚刚的国旗传递活动中,你们以独特的方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这其中所展示出来的激情和创造力让韩进书记和我倍感振奋!
从8月23日入校开始,经过这段时间的校园生活,相信大家对武大有了更加鲜活的感受。武大被誉为“全国最美大学”,她的美不仅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中西合璧的典雅建筑,更在于126年办学历史中所形成的精神风骨和文化底蕴。在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波澜壮阔的126年历程中,武大书写了无数精彩华章,展现了一所卓越大学应有的担当。
这种担当在于她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诞生之日起,武大就把自身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126年前,风雨飘摇,民族危亡,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从此“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辛亥革命“首义功勋簿”上有30多位武大学生的名字,“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5人曾在武大学习或工作,“六一惨案”中20多名师生用鲜血抗争国民党暴行,陈潭秋等60多位武大校友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还有一批批武大人将潜心为学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在炮火中弦歌不辍、赓续文脉。无论面对怎样的风云变幻,武大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武大人身上最鲜明的印记。
这种担当还在于她勇创一流的卓越精神。从办学之初起,武大人就有办“一等大学”的远见卓识和宏大气魄,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在任职典礼上激昂地宣称:“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办一所具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在抗战时期,王星拱老校长率领师生西迁乐山,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仍严格要求学生“在道德方面树立国民的表率,在知识方面探求高深的理论”。在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先后有黄侃、竺可桢、李四光、郁达夫、林语堂、闻一多、沈从文等一批大师云集珞珈,他们严谨治学、培桃育李,在珞珈山竖起了一座座学术的丰碑。如今“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正对标世界一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端人才引进、拔尖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创新等各个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止于至善是我们武大人始终坚守的精神圭臬。
这种担当还在于她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武大的历史,就是一部锐意创新的历史。早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李四光教授就勉励武大学生要“用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在抗战时期,武大学者立足科学前沿,坚持探索创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有8篇论文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世纪八十年代,武大人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双学位制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办学活力,培养出以“泰康人寿”陈东升、“小米科技”雷军、“公牛电器”阮立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进程中,武大人敢闯善创、勇立潮头,既是改革开放奇迹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直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武大人从未停歇开拓进取、敢闯善创的脚步,开拓创新是我们武大人一脉相承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