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蒲慕明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年轻人在未来回国,未必要回北上广这样的地方,可以去偏远一些的地方,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做出成果,对于个人或者对社会的意义会更大。这让我很受触动,所以来到哈工大,我认为学校有能力支持我做研究。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黄志伟说。
从本科阶段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转到研究生阶段的生命科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再到博士后阶段的免疫与感染疾病方向,黄志伟的研究领域跨度很大。这其中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但他却乐于面对这种挑战,并甘之如饴。
“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始终抱有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大胆尝试生命领域相关前沿问题,去开拓自己的视野,探索生命的奥秘。”黄志伟说。
近年来,黄志伟在生命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屡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的团队从2014年到2017年就已先后破解了3个世界级科学难题。
2014年1月,他们揭示了世界顶级结构生物学家们一直梦寐以求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研究论文被《自然》杂志在线发表;2016年4月,他们揭示出Cpf1的工作机理,使Cpf1为特异和高效的全新基因编辑系统提供了结构基础,研究论文同样被《自然》在线发表;2017年4月,课题组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目为《Anti-CRISPR蛋白抑制CRISPR-SpyCas9活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
说起这些成果背后的研究过程,黄志伟表示,这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时长去衡量,更多的是几十年的专业积累。“科学研究有时如同走进了一个迷宫,怎么选择路线很关键,这需要科学的判断和逻辑的思考。而科学的判断则是基于数十年的科研经历和积累的知识。”
“越努力越幸运”,哈工大生命学院博士生董德牢记着导师黄志伟对他说的这句话。董德是这次发表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在此之前,他已两次和导师一起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
在实验最紧张的时候,董德平均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6个小时,每天凌晨三四点回寝室睡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甚至有一次做实验连续工作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说:“早就听说团队很忙,但直到进入了团队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忙碌!”
但他觉得这不算什么,因为他的导师黄志伟比他还忙。董德说,导师黄志伟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经常在实验室熬通宵,甚至过年都不休息,初一还在办公室写论文。
长期以来,基础科学研究一直被称作是科研工作者的“冷板凳”,然而,黄志伟却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获得感。
“之所以坚持做基础研究,最大的原因就是兴趣。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解决了,我会觉得很高兴。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努力不断解决这些困难,自己也能乐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做科学研究可以让我没有束缚地思考各种科学问题。”黄志伟说。
期待中国学术界早日“遍地开花”
作为哈工大引进的高水平海外人才,黄志伟在东北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生命科学与工程系。
黄志伟来到哈工大后,从零开始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
2016年,哈工大校长周玉找到黄志伟,让他做院长。黄志伟对周玉说:“如果让我做院长,我希望学院能有一些创新的模式,和跟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运作机制,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