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红卫说,“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他举例:特别有名的三甲医院每日死亡的人数超过了社区卫生中心,是不是意味着看病要避开前者只去后者呢?
“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广泛存在于大量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之中。它们站不住脚,经不起争论,却让人印象深刻并难以抗拒。”楼红卫说。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不同学科里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见。
数学之后的第二节课,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孙兴文,他以“‘改变’世界的分子”为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思辨”。
“瓷片漂亮吗?那瓷片有用吗?”“化学合成的‘药’和草本植物的提取物有区别吗?”……随着翻动的PPT和逐渐深入的话题,孙兴文步入正题,向学生们介绍了分子、物质在有机化学里的重要性。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这门网红课在复旦校园里并非“百分之百受欢迎”。“与期望相比,课程能够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若能达到哪怕百分之二十的目标,也是值得的。”楼红卫自认这门课并不高端,重在“通识”。
在第一节课后,助教共收集了102份课程反馈,约10名同学建议“增加课程难度”。楼红卫没有采纳这条意见,他认为课程难度仍要以“通识”作为标准。然而,如何在众多院系学生面前把握好这个标准,仍需要探索。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似是而非》在校园里面临“水课”质疑。
“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一名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的同学解释退课原因。
此外,由于每位老师的授课时间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这门课在一些同学眼中是“用来凑学分的课”,课程反馈问卷中有25%的同学承认这一点。对此,楼红卫回应:“欢迎来凑学分。不过这并不是水课,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如何避免成为一门“水课”,楼红卫强调了课程论文的重要性。本学期,该课程采取“课程论文60%+平时表现20%+参与课内外研讨情况20%”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是重头戏。这门仅有两个学分的课程,将安排3位常规助教和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助教组,帮助学生写出合格的课程论文。
“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这是楼红卫的期待。
通讯员栾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24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