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确保学生拥有稳固的职业前景,无疑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旨。然而,关于人文社科等文科专业普遍面临“就业困难、薪酬水平较低”的普遍看法,文科专业是否就是大家所说的那样呢?
事实并不尽然。
依据阳光高考网发布的毕业生规模统计数据,并参照就业蓝皮书中所列示的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精心遴选出了文科生可选择的二十大专业,具体为:财务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英语、学前教育、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小学教育、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体育教育、音乐学、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需注意的是,部分专业对文理科生均开放)。
在上述专业中,财务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及英语这五大专业尤为突出,其毕业生规模均已超过十万人,且每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开设院校数量均超过六百所,这一数字表明,全国近半数的本科院校均设有此五大专业。
从月收入水平、就业满意度及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三个维度,对文科生可选的这二十大专业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出文科生的就业前景究竟如何
文科20大专业从业现状
01 月收入:金融学薪资优势明显
结合各学科门类数据我们发现,工学毕业生以6709元的月收入保持领先,确为薪资优势明显,但紧随其后是经济学(6088元)、理学(5964元)和管理学(5962元)门类。经济学和管理学也属人文社科范畴。
具体看专业,在这20个人文社科专业中,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本科均值以上的有金融学(6434元)、物流管理(6184元)、人力资源管理(6167元)、市场营销(6140元)、工商管理(6067元),均在本科均值(6050元)以上。
诚然,统观月收入较高的本科专业,以理工科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居多,但处在均值之上说明上述5个专业的薪资表现,显然也超越了较多理工科专业。
02 就业满意度:教育类整体偏高
另一个可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是就业满意度。从学科门类来看,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也是人文社科学科门类——法学。
从专业视角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达到了80%,这一比例较本科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尽管法学专业曾数次被纳入就业红牌榜单,其背后的主要动因在于供需失衡导致就业难度加大,以及司法考试作为职业准入门槛对就业路径的特定影响。然而,这些因素并未削弱已就业法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状况的正面评价。
法学专业毕业生大多投身于法务、律师助理等职业领域,这些岗位对专业素养要求严苛,初始阶段的薪酬水平或许并不突出。但随着通过司法考试及工作经验的累积,他们能够处理的案件数量逐步增多,收入亦随之显著提升。此外,该行业往往提供较为灵活的考勤制度,赋予了从业者更大的工作自由度,并赋予了他们较高的社会认可度,综合而言,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较高的就业满意度。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成功进入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构工作,他们同样表现出较高的就业满意度。
另外,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整体偏高。其中,体育教育为20个文科报考热门专业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为82%,高于本科均值(78%)4个百分点,同时该专业已跻身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之列。
小学教育的就业满意度为80%,也较高。
薪资水平、工作内容、工作氛围以及工作压力等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许多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薪资方面并不具备显著优势,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却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这一现象可从一个侧面验证一种观点,衡量就业质量的好坏,薪资并非唯一的评判标准。
03 工作对口度:小学教育最高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体现的是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内容的相关性,有助于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更可体现相关职业的从业门槛高低。
数据显示,在13个学科门类中,医学专业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为92%,紧随其后的是教育学(为81%)、历史学(76%,与理学并列第三)。
具体看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反馈的工作内容与专业的相关度最高,为87%,较本科均值高了15个百分点,是少有的跻身专业相关度TOP榜单的非医学专业。这说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较大程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
其他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人文社科相关专业毕业生,也多从事教师相关职业。如体育教育,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2%,高于本科均值10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1%,高于本科均值9个百分点。
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人文社科专业的从业现状:一些专业虽然就业薪资不具备较强优势,但工作内容与专业匹配度较高。
拥抱理工科,更呼唤文科思维
综上所述,从就业的实用主义视角单独评价文科专业的价值,并据此断定文科无用,这种做法是有所偏颇的。诚然,部分高校中的部分文科专业,由于可能存在供需失衡、人才培养质量未能达到市场需求标准等问题,导致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然而,这一现象并不能全面反映所有高校文科专业的就业状况,更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文科专业的就业质量均低下。事实上,众多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上表现优异,展现出良好的就业前景和竞争力。
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从就业角度探讨专业未来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若仅止步于此,则显得视野过于狭隘。人文社科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些能力正是众多雇主所高度重视的。
与其唱衰文科,不如探讨如何强强联合,提高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度,让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