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二五’规划”)。
在这项名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规定中,明确提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异地高考问题由来已久,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人。在这2.6亿流动人口背后,则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根据现行的政策规定,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均不能在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为了维护子女的上学权益,近年来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地区一线城市的家长成为了“教育公平志愿者”,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强调自身诉求,呼吁能够尽快放开异地高考“闸门”。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教育部负责人对此问题都有明确表态。7月5日,分管此项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则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将适时公布。
从本次教育“十二五”规划公布的内容可以看出,决策层对于放开异地高考的改革还是持谨慎态度,更多将改革的主动权放给了地方政府。
据了解,其实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推动本地的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尤其是东部沿海外来人口流入集中地区,比如山东、福建等省已相继出台异地高考试点方案。
有专家则表示,教育部不应把具体的政策制定权完全下方到地方政府手中,因为“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受地方保护主义压力,很难制定公平政策”。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教育部刚刚发布的教育“十二五”规划,基本“坐实”了国务院通过的只是异地高考原则性意见。
这样一来,教育部的责任,就从研究制订异地高考方案,变为了推动各地研究制订异地高考方案,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皮球,就这样从中央踢向了地方,公众对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又将陷入漫长的等待。
更为重要的是,各地在制订异地高考方案时,定然会考虑到本地的高考利益因素。“如果当地的招生计划不变,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设置的异地高考门槛将相当高,异地高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熊丙奇表示。
因此,他建议,应将解决异地高考的首要责任确定为教育部,由国家层面出台具体方案,地方配套执行,而不能够由地方政府“只手遮天”。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