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正在上高三的女生,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所以高考时想报新闻专业。顺便说一句,我的偶像就是闾丘露薇,前段时间在你们的版上看到了一篇采访闾丘露薇的文章,特别喜欢。
不过,我的父母坚决反对我学新闻,他们说当记者很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而且现在新闻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好。他们希望我学财会专业,以后考注册会计师。眼看就快高考了,我想请你们给我指点一下,新闻专业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小 嘉
记者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传说中的“无冕之王”,还是“新闻民工”?带着小嘉提出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院长助理张志安。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最接近生活本源的人,理想主义者
在大多数中学生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光鲜的职业,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名校,新闻系历来也是高考文科分数线较高的专业。
但张志安建议想要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首先一定要对记者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回过头来问自己,我是不是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关键的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不是父母的规划和命令,或看专业是否热门,是否好找工作、收入高低。”
张志安认为,记者这个职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首先是很自由,时间安排、工作方式比较灵活,工作时间不用朝九晚五,可以避开拥挤的上班高峰时间。记者经常是中午或下午出去采访,傍晚回到办公室写稿,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有时还会连续出差。其坏处就是生活不那么有规律。
张志安爱引用西方新闻学教育中的一句话:“记者应该是最适合谈论这个世界的人。”他觉得,记者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充分满足人的好奇心,要特别好奇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变化。“他们总是在新闻的前沿,能比一般的公众更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更多地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可以说是最接近生活本源的人。”记者对社会现实的表象下面深层的原因、各行各业运作的规律和特点、最新的趋势,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敏锐的捕捉、了解和把握。此外,记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他可以为一些弱势群体代言,促进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在一定空间内进行舆论监督,通过报道促进社会进步。
因此,张志安认为,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为这是一个知识生产的活动,要求记者不断学习,不断向世界、向他人讲述故事,所以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就不能表达和对话,对外界变动作不断的分析;又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当对事情有所了解的时候,特别愿意分享,懂得如何从受众的角度表达事实,有讲故事的能力。“归根结底,从事记者职业是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要不断反思,你在这个社会坐标上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样的方法论认知世界,向受众表达你对世界的理解。从外在角度说,新闻系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对新闻事业和社会进步有强烈的期待,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绝对不能是只注重消费的、物质的现实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