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上课:以实践为主,培养全能记者
张志安介绍,在新闻学院,本科课程主要分几类,一类是传统的新闻综合板块,所有新闻类专业都要上,包括基本的史论课程,如中外新闻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等;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业务课程,即一般所说的采(采访)写(写作)编(编辑)评(评论),以及媒介经营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媒介市场、媒介产业、新媒体等。
新闻专业的作业也以实践作业为主。张志安教的采访写作课的作业,包括设计一个报道计划,写作一篇人物访谈、一篇消息、一篇通讯,分析一篇新闻作品或一个名记者的成长路径。
张志安介绍,和过去的新闻教育相比,由于互联网快速兴起,以IPAD、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年轻人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何培养全能记者,让记者能为不同的平台生产新闻,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现在,新闻系学生既要学传统的纪实摄影,又要学图片编辑、视频拍摄和编辑,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策划,新闻内容的创意和营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课程是完美的”,张志安坦言,新闻系的课程,可能和现实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课程之间还有一些交叉、重复,还是有待改进和完善的。
必须面临的挑战: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
张志安近日发了这样一条微博,“2000年,大多数本科同学都当了记者,于是经常可以读他们的名字或看他们的面孔,熟悉又陌生。如今,偶做老师,最大遗憾是仅1/3学生去当记者,熟悉名字或面孔越来越少……”他感叹,新闻专业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比例在降低。
在张志安看来,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招生规模的扩张、供求关系变化。全国如今已经有900多个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点,几乎只要是大学,都有新闻专业,每年培养出几十万名新闻专业毕业生。
与此相反,十几年来,传统媒体的人员规模并未急速膨胀,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很多报社甚至还要减少人员。供给大大增加,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导致不少学生只能选择改行。
张志安觉得,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变化,人们的选择多元化了,找工作时越来越不在意是否专业对口。另外,现在的学生变得更加务实。
同时,记者这个职业,似乎也正在走下神坛。“很多中学生朋友可能也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无奈、悲悯、痛苦、焦虑、压抑感,记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依然很多。”张志安认为,这个职业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个人的社会资本,但它的专业性依然有限,不像律师或医生,在为社会贡献的同时,会不断有自我价值的积累和提升,而记者行业像青春饭,“年轻的时候,能够冲向一线,不畏风险,不怕辛苦,但当人到中年,继续在一线工作,很多人会觉得疲惫,力不能逮。”
尽管当下的媒体行业的吸引力在下降,但张志安认为,这个行业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学新闻专业和不学最大的不同,是不学的人,只把这个工作当成饭碗,学的人则当成理想和事业。”张志安常引用一名美国学者的话,“新闻归根结底是民主的事”,他认为,在新闻教学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采写编评的技巧,更多的是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新闻行业归根结底是在为公众服务,和公众的表达权和知情权紧密相关。“学新闻的人,会对这个行业超越饭碗和工作基础上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有更多的期待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