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东大2012年对辽宁考生自主招生政策有变
2011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的一篇很短的报道《东大2012年对辽宁考生自主招生政策有变》,几乎不会引人注意。一方面东北大学既不在什么联考同盟里面,也不是什么格外引人注意的大学。在自主招生的大潮中,它发出的声音几乎被淹没。另一方面,它的这项改革举措只限于本省考生,影响面非常小。但是晨雾觉得非常值得关注。
沈阳日报讯(通讯员杨明、记者王若若)记者12月19日从东北大学招生办公室获悉,东北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正式出台。该校2012年对辽宁考生自主招生政策有很大改变,招生时间推迟到高考出分后,我省考生无需参加今年寒假期间东北大学对外省考生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
据了解,该校2012年对辽宁考生的自主招生时间推迟到高考填报志愿结束、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在高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质面试考核,以考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和学校综合素质面试考核成绩为基准进行综合评价选拔录取。详细方案将在2012年5月初公布。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了该校综合评价录取的一些具体情况。
该校2012年在辽宁招生录取时,在统招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单独增加招生计划开展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工作。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不占用该校在辽宁初次下达的招生计划,具体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数将在2012年5月公布。
考生可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结束、高考出分后,本着自愿的原则,报名参加东北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报名时间初步安排在6月26-28日,考核时间在7月1日左右。该校考核时只进行面试考核,取消了往年的笔试考核。面试内容为综合素质考察,主要考核平时知识积累,考生无需刻意准备。未被该校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参加本科第一批次及其以后批次的录取。
就是这么一篇短短的媒体报道几乎被人忽略 --东北大学对辽宁省考生的自主招生推迟到高考出分之后再报名,取消笔试只需要面试。虽然具体细节方案要到2012年5月之后才会公布,但是这段小新闻在晨雾看来,是迄今为止2012自主招生众多新闻中最最灿烂的一个亮点。其意义远比诸多名校推出的那些毫无新意的“特色计划”要大得多。
其实在2011年3月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就建议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高考后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而东北大学可贵的是准备在2012年把这个建议在局部进行实施。如果实施成功推广开来,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重大的推动。这是一件对考生、高校、中学、家长都有好处的事情。对这项政策的优点以及可操作性,晨雾2011年3月7日写过一篇文章《自主招生新思路的探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我们首先看看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进行有什么好处?
1.对考生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所有考生,无论是高分层次的,还是低分层次的,都没有必要再为自主招生去忙碌。一切等到高考完成之后再说,考生不会过早地“被迫”卷入自主招生“大战”,真正减轻了考生的压力。
2.对中学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所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都不会被自主招生打乱。中学在高考之前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和考生复习。
3.对高校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面对刚刚新鲜出炉考生成绩,我相信如果哪一所高校还有兴趣去专门设计一套难题再次对自主招生考生进行二次笔试,我们就要查查校长的脑袋是不是真的进水了?高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笔试以外的简单有效的途径快速甄别考生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笔试成绩反映不出来的潜在能力。
4.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免去了既担心不搞自主招生,不思改革,受到“一考定终身”的质疑;又免去了担心高校自主招生不断扩大化,遭到来自民间的“不公平”的质疑。同是减少了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考生进行公示等一系列的事务性工作。
5.对家长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辅助孩子完成高三学习和高考更加从容。家长们不必考虑主动或者被动卷入自主招生大战,不必考虑参加哪个“联盟”,不再受到生怕参加少了“吃亏”,参加多了又心疼孩子的那种矛盾心理的煎熬。家长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高校和专业的选择。填报志愿也不必顾及自主招生的影响。家长们站在室外的雪地寒风里,孩子们在教室一考就是连续12个小时的那种场景不会再现。
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是否可行?可能出现哪些情况:
有利于的方面:
1.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被所填报志愿高校录取的把握有多大。晨雾在文章《自主招生就是“生源大战”》
以2010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为例,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中的大部分实考成绩就能达到清华北大的提档线。换句话说,假设他们没有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也能凭实力考取清华北大。
这些考生被卷入自主招生大战,完全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担心自己万一考试发挥失常,希望通过自主招生来弥补;二是“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媒体报道,某些中学的重点班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不参加者反而成了“怪物”。但是如果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看到成绩之后,大部分考生将不会再考虑参加自主招生。这里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发挥正常或发挥极佳的考生,仅凭实考分就足以进入一志愿学校;另一部分是即便获得自主招生优惠条件,也达不到一志愿学校的分数线。这第二部分考生在现行的自主招生规则下纯粹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卷入”的“陪考者”。这两部分考生从自主招生大军中退出的结果是:自主招生的人数规模将大大减少。这有利于自主招生的操作。
2.高考成绩发布之后,高校已经没有必要再组织一次笔试。这就大大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成本。另外由于高考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的规格是最高的,实际上是用高考替代了自主招生的选拔笔试。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质疑也会降低。高校自主招生需要面对的群体也会缩小很多,便于其选拔。高校的自主招生只需要关注并发现那些凭实考分数录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自身具备某些潜在能力或者专长的考生。而那些高分考生已经凭实考成绩被高校圈定,高校也不必再担抢生源的“罪名”。高校的自主招生很可能成为一种一面试、小型活动等方式为主的考核。高校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3.事实上,我们观察一下近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十几所港校在大陆自主录取考生的方式就很类似。他们在大陆高考之前开始或者完成报名,高考后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提出面试名单,在每年6月底之前完成面试,7月初大陆提前批次开始录取之前必须完成录取。他们每年都很成功地招到十分满意的学生。说明这种办法具有可行性。
值得商榷的方面:
我们注意到,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
而港校面试录取的时间是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大陆高校录取之前进行。
我们来分析一下自主招生在这两种情况的可操作性。
1.自主招生时间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
根据我国目前高招录取的实践,普通高招录取一旦开始,每一天的录取节奏是环环相扣十分紧凑的,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瞬间完成录取,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会自动被送入后面的志愿录取程序,不可能在这里暂时停下来,留出一定比例的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对他们面试考核,从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因此自主招生时间只能放到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进行。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矛盾:高校需要面试考核的这部分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实际上已经“落榜”,有些已经被第二志愿录取;有些已经进入二批次的录取程序等待录取。如果高校通过面试考核后再次降分录取那些曾经因为分数不够而落榜的自主招生考生,势必会打乱部分招生规则。比如说“涉嫌”重复录取已经被二志愿或二批次录取的考生,引起二志愿学校或者二批次学校的不满。但是如果让这些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在自主招生面试之前暂时处于“等待录取”状态,不进入后面的志愿录取程序,万一自主招生面试失败,而后面志愿的录取也结束了,这些考生岂不无学可上了?
2.自主招生时间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普通高招录取开始之前
这种方式与港校录取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港校的自主招生录取是最终录取,而我们的自主招生录取只是获得了降分录取资格。我们设想一下这种情况下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须在高考之前完成报名。和目前的自主招生在网上向各个高校报名一样,各个高校可以自行规定报名要求,为了不要漏掉专才,最好是敞开报名。高校应当无需惧怕报名人数太多带来工作量增加,因为就像港校一样,高考成绩下来之后,很容易根据高考成绩“刷”淘汰其中的大部分高分和低分的考生。
第二步,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需要第一时间向高校报告高考成绩(在6月25日前完成)。
第三步,高校在6月26日之前确定自主招生面试名单并发布。确定名单的时候,分数很高明显能够达到录取线的无需考虑;分数较低差距较大的也无需考虑。高校自行规定一个自主招生面试的分数范围,对于个别分数差距较大,但是从已经提交的报名材料看出有一定潜质的考生也可以给面试机会。
第四步,高校最迟在7月6日提前批次录取开始之前必须完成自主招生考生的资格认定并发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在高招正常批次录取的时候享受一定的降分录取待遇;没有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重新回到普通高招录取程序参加征程批次的录取。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都是按照一定比例事先预留的。与目前的方式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自主招生名额需要分到各个省区,而不是集中掌握。
比较两种建议方案,晨雾认为第二种方案更具备可操作性。并且避免了当前自主招生方面的诸多弊病:
自主招生考试不过是在沉重的高考完成之后的一次面试而已,考生压力大大降低;
也不会有更多的考生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自主招生“大战”,无论有多少人报名,能够参加面试的都是在一定分数段的十分有限的考生群体 -–高分考生已经有把握录取无需再面试;低分考生也不会被通知去面试。
高校也无需再为了自主招生“结盟”和“联考” –否则高校怎样做都招人骂。你不参加结盟,人家想同时多报几所高校,说你考试撞车;你参加结盟,人家说你“三国杀”掐尖抢生源,一天安排12小时的考试折磨考生。
这种自主招生才真正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无论再怎样演变,都不会在成为生源争夺战。
但是这永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只不过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是像美国那样的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高校有权利自主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考生有权利同时申请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书,在录取范围内有权利选择谁,不选择谁。我们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可以向哪个方向努力,南方科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试点方向。
但是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绝不可能像某些大学校长、教授说的那样,似乎只要把现在的自主招生更大程度向大学放权,继续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就能越来越接近美国大学。那是不可能的。而是适得其反,不仅学不成美国大学那样的招录模式,反而破坏了现有的一点点高招公平,还给考生和家长增加了无穷的压力。形成一种“几不像”的怪异招生模式。
晨雾提出这种自主招生建议方案是基于北京地区考前报志愿、部分平行志愿高招录取规则考虑的,假如有关部门按照这种这种办法设计自主招生方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6月24日-7月5日这段时间能否完成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考生资格认定。还有就是各地不同的高招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下,这套方案的实施是否都能适应?是否需要作一些调整和改变。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东北大学对辽宁省考生的自主招生推迟到高考出分之后再报名,取消笔试只需要面试。虽然具体细节方案要到2012年5月之后才会公布,但是这段小新闻在晨雾看来,是迄今为止2012自主招生众多新闻中最最灿烂的一个亮点。东北大学的试验成功对于自主招生未来的出路具有指导意义。
十、2011年底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未能出台
在2011年初教育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月7日中国教育报从会议中梳理出2011年教育工作的两个关键词和20个亮点。请看其中的关键词“教育改革试点”下的第7个亮点:
亮点7: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深入推进高考改革。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保障高校招生公平公正。落实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继续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强化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加大诚信考试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加快标准化考场建设,综合整治考试环境,坚决遏制考试舞弊歪风。
现在2011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应在年内完成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2月28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看高考改革,也只是“一年多来,组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16个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这与年初的情况看不出有什么进展。与公众的期待距离很大。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这是百姓对政府的期待。希望2012年不要再次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