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4名河南省周口卫生学校的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网上填报的对口高考志愿被篡改,第一志愿均变成山东现代职业学院,而且没有修改机会。
这是2012年高考志愿填报中爆出的第二起志愿被篡改事件。另一起是四川眉山市万胜高中十余名高考考生发现自己的志愿均被修改为“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对于这两起事件,当地政府都表示要严肃处理责任人,维护考生权益,警方也已经介入调查。我们期待,当地政府的严肃调查、处理,能给当事学生一个交代,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篡改志愿这么“幼稚”的事情为何会一再发生?
之所以说篡改志愿很“幼稚”,不是指其难度小,而是这样的事必然暴露无遗。道理很简单,考生没有填报这所院校,可志愿表上却改成了这所学校;考生最终被一所自己没有填报志愿的院校录取,这是很容易败露的。可这么容易败露的事,为什么还有人铤而走险呢?
有人认为这是金钱的原因,可具体的金钱是多少呢?据报道,每修改一个志愿,相关人员获得的报酬是300元左右,那么,修改10多人的志愿,得到的报酬也就3000多元,为这3000多元而冒违法犯罪的风险,这发生在操纵志愿修改大权的人员身上,很难说是主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导致有关人员“冒险”篡改志愿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是“冒险”,甚至简单地认为考生不会察觉。这是他们长期来的工作习惯所致,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懂得招生录取规则,考生和家长是不太懂的,因此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大做文章。而且,就是考生和家长发觉,也只有自认倒霉被“潜规则”了,不会有什么事。
其实,略微懂得招生录取规则的考生都会明白,如果自己没有填报某所院校,或者在志愿填报时没有选择“服从院校调剂”,是不可能被一所自己没有填报的院校录取的;另外,如果自己在传统志愿的第一志愿位置,或者在平行志愿中填报了某所院校,自己的分数超过这所学校的录取线,按照当前的录取规则,是肯定会被录取的,不录取,定然是招生录取过程中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