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的衣衫,渴望的眼神,对这些贫困学子来说,如今高考仍然是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
会宁县城一座中学。
会宁县教育局内,“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榜示”虽已贴出多日,每日前来查看的人仍络绎不绝。
在会宁县这个上世纪80年代就被冠之以甘肃乃至西北五省高考“状元县”的小县城,对教育似乎有着特殊的钟爱。全民都将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将高考视作跳出龙门的唯一途径。在会宁,最好的建筑全部是学校。
23-26日记者在会宁采访发现,该地在教育方面的长期大量对外输血,让当地也开始逐渐反思,单靠教育能否实现全县脱贫致富?
鲁中晨报全媒体记者 王兵 孙银峰 发自甘肃会宁
经验复制有点难
“初步统计,2012年我县二本上线人数3562人,比2011年增加197人,其中重点上线1112人,比去年增加181人。应届生二本上线1744人,比去年增加162人,600分以上文理科考生共88人,比去年增加68人。我们县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1万人,本科上线人数近1/3,今年高考又是一个丰收年。”23日,会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崔先生给记者列出了这样的数据。
谈及这样的成绩,会宁县教育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喜上眉梢,这又一次捍卫了他们“状元县”的美名。上述崔先生介绍,目前该县的高考成绩,在全省所有县里是最好的。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一个好成绩,主要还与当地条件有关。“我们就是穷得出了名,因为我们的自然条件太艰苦,在干旱贫瘠的自然条件下、穷困落后的生存环境里,学习是会宁娃娃们唯一的希望。”
本科上线人数近1/3,这样的成绩放在这个西部贫困县,足以让人炫目,这样的秘诀可否复制?
对此,会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柴成旺告诉记者,他们的教学经验容易被复制,但是会宁的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外地。学生的学习劲头,社会各界对高考的重视,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会宁的家长一切都围着孩子转,最看重的是孩子考大学。”他表示,在会宁有这么一句话“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生动描绘了会宁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会宁这个地方,家长的愿望都是让孩子上大学,认为上大学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每年往外“输血”2.4亿
记者了解到,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已经有6万多名优秀学子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6万多个家庭的命运。
不过,依靠学习改变家庭的方式越来越不灵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买房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家庭产生积极影响的时间越拉越长。有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会宁县目前在外读书的孩子约3万人,每个学生即便按照较低的8000元/人/年(学费、生活费)计算,每年会宁县要向外“输血”2.4亿元。据白银市官方消息,2007年-2011年6月,会宁县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达到3.94万人次,累计发放贷款总额达到1.94亿元,贷款人数和贷款额均处全省首位。
这对一个财政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贫困县来说,教育对外输血数字实在惊人。
单靠教育能否真脱贫?
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单靠教育能否真正帮助这个县脱贫?采访中,县委宣传部与教育局相关人士均客观地评价了目前会宁的教育状况。他们认为,全国各地都在发展素质教育,会宁仍然是应试为主的教育。“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我们娃娃的综合素质并不拔尖,这可能就是应试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带来的明显弊端”。
在会宁人的意识形态里,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这其实值得商榷,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是人才。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现在只将孩子送出去,而没有一个很好的让会宁娃娃发挥才能的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会宁县已经提出了“工业兴县”的战略,今后积极加快构建“四大产业体系”(全膜种植增收、草畜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红色旅游兴业),通过重点工业项目拉动经济发展。或许这样的道路更符合贫困县脱贫的正常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