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
语文阅卷要保护有个性的语文人才。例如 2004 年高考北京卷有一道“微写作”考题,要求考生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纪念自己的 18 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有考生写了一篇《奠·18 岁》:“18 岁是一场苦难,太多的欢笑伴着泪水;18 岁是一次灾难,灵感急迫地迸发,却炸得我躯体皮开肉绽;我小心地将你度完,犹如葬花,将你掩埋,千万别再来找我,从此你我都平安。”据说这段文字开始评分极低,层层上报,阅卷老师们都很谨慎,因为虽然文风悲观,但文采出众。最后孔庆东老师慧眼识才,为它评出高分。孔庆东老师认为:我们希望看到阳光少年,但有一些忧郁的眼神,也不是坏事,这也是少年的一种。
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说道:“有 15% 的孩子从出娘胎开始,就喜欢语文,喜欢写作,但是我们的教学如何把这 15% 的萝卜拔出来呢?”考试作文正是为了将这15% 的萝卜拔出来。那么作文考场所排斥的,必然就是那些不具备自己个性、缺乏想象力的作文。因此,如何让作文具备自己的个性,将成为2020高考备考的关键。
勤做阅读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a.摘抄、摘录;
b.做卡片;
c.提要钩玄;
d.写读后感。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
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让孩子大量朗读、背诵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通过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都能被体会出来。背诵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牢记于心。
如通过互联网的提问、远程教育学习网站的在线答疑、论坛发贴等等。语文名师郭初阳老师在《如何精读一本书》讲座中曾经有个很好的建议就是,一本书读完以后,去豆瓣发帖,和网友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把自己的阅读感想分享出来。还可以多看看其他网友的阅读感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互联网是双刃剑,人家用来打游戏、刷视频,学霸却可以用来让自己的阅读水平突飞猛进!
语文考试的大头是写作,也是今后孩子一生必备的生存技能。
比如,坚持写日记就是学好语文的最重要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日记还可以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写得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
今天,语文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拉分王”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人,我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阅读缺乏深入研究的命题者、缺乏整本书阅读指导经验的老师,加上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携起手来,给孩子布置成堆的“必读书”。
急功近利,隐性杀手。阅读这件事,真的需要慢慢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掌握所有的阅读策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就提高成绩;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写作指导,就像作家那样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