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搜“农学”,可以看到各种愁云惨淡的问题:农学专业在中国有什么未来?农学专业为什么冷门?农学专业究竟有多坑人?……还有五花八门的“劝退”“脱坑”指南,满满的都是过来人的“血泪史”。
但这一局面将会迎来改变。
6月2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14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知名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发布了《安吉共识》,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要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今天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再出发的日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么说。
农林教育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吴岩开门见山,讲了几个迫切。
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奔腾而至的新浪潮,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而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而不强”,农林专业吸引力不足,面对农林教育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同样迫切需要创新发展。
去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中,建设发展新农科,是高等农林教育践行总书记“两山”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表示,从2018年4月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农林类高校开展“新农科”建设研讨,认识到传统的农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发展“新农科”是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农林教育有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还想着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自掘坟墓。”吴岩说,要让农林专业成为显学、热学,让人争先恐后地想学。“改革做好了,就可能变危为机。”
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吴岩强调,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锐意改革,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新农科。
办好农林教育是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新农科的‘新’意在创新,是农科的整体创新,是专业结构的重构。”王涛说,它因新需求而新;因新发展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新;因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因产业发展、社会发展衍生新型关系而新。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