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表示,新农科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也就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助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山更绿、水更净、林更茂、田更沃、湖更清、草更丰。
“办好农林教育,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吴岩说,农林教育,涉及山水林草湖田气象等多种要素。新农科建设要开创“三条路径”,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新才,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要有新专业,也要改造老专业。吴岩说,应基于农林产业发展前沿、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多维度服务、基于新兴交叉跨界融合科技发展,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打造一批农林类一流专业。
“金专”有了,“金课”也不可或缺。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吴岩表示,建设新农科要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基于农林产业案例、基于科学技术前沿,开发新时代农林优质课程资源,创新探究式、讨论式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一批农林类一流课程。
创新的农林教育不能停留于书本和课堂,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还得加快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批农林类一流实践基地。“让农林教育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实践短板。”吴岩说。
科技支撑未来农业发展
高校的实践和探索一直在进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计划筹建未来农业研究院。该校校长吴普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就需要农林院校思考,未来的农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
“我们认为,未来的农业有几大特点。”吴普特表示,未来农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未来农业的发展理念会发生重大变化,过去追求“吃得饱”,现在追求“吃得好”,下一步追求的是“吃得健康”;而且,未来农业一定是高科技支撑的智能化农业,不再是人们传统想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未来的农业专业究竟要怎么设置,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它应该有一条路径,一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准备一起做一番探索。
未来农业一定是有科技含量的。中国农业大学安排各学院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中期修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王涛介绍,学校正在谋划新的专业布局,启动了农业智能装备、生物质工程、自然资源管理、乡村规划管理、乡村治理等新兴、新生农科专业论证工作,计划申请新设一批“新农科”专业。
兰州大学则倡导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景观工程技术丰富专业内涵,服务“互联网+现代草业”、创意草业、乡村旅游、草原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也会更加注重特色课程开发,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希望,在新农科的建设中,能够实现农林学科质量声誉的突破,围绕“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宣传农林学科;实现教育资源支持政策的突破,让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林类专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农林专业生源质量的突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发布《安吉共识》,是新农科建设“第一部曲”,为新农科建设画好了“施工图”。据吴岩透露,“第二部曲”将在国家粮仓东北地区开启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为新农科建设打好“基础桩”;“第三部曲”则是在北京推出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启动一批新农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发出新农科建设的“开工令”。(作者:张盖伦)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