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张文军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30余年来一直从事数字电视广播领域的科技创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非常滞后,国人没有自己的数字电视。张文军教授带领团队进行攻关,越过标清电视,研制首套高清电视样机系统,成功用于国庆50周年庆典的现场转播,实现了代际跨越。随着行业的发展,制定自主标准、掌控核心芯片,成为绕不开的难题。张文军持续攻坚、破解难题,引领我们国家的技术和产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为我国载人航天神舟系列返回舱顺利着陆提供了坚实的通信保障。进入网络化时代,他又因势而进,建立了国际网络化广播标准,为中国建设网络电视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览张文军教授的创新之路,正是这种迎难而上、攀登高峰的精神让他取得了四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并敢于向“领跑”冲击的快速发展。同学们,世界瞬息万变,创新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希望大家瞄准一个方向,不断接受挑战、超越自我,成为行业和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第三,创新尤其要勇担重任,矢志报国。打牢基础、不懈攀登之后,我相信交大的学子一定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但一个人的事业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看能否担起历史责任。责任与能力犹如创新的两翼,唯有两翼齐飞,才能让创新在岁月的洗礼中真正留下印记。
我们的徐光宪学长一生围绕国家需要,开展科学研究。起初,他从事量子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50年代,为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他把研究转向核燃料萃取,实现了原子弹原料“钚”的分离。70年代,稀土成为各国竞逐的重要资源,而我们国家因为缺乏技术支撑,长期受制于人。徐光宪把研究转向稀土,实现镨钕分离,设计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推动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谈及自己的研究和创新,徐光宪学长说,立足基础研究和面向国家目标缺一不可。基础研究不行,就谈不上创新;而如果研究工作没有国家需要,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徐光宪学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正是交大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同学们,“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这是你们进校时的初心。毕业之后,我希望你们都能担起时代赋予你们的责任,在国家的发展中镌刻你们的创新贡献。
各位同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抚今追昔,沧海桑田,正是几代人创新,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放眼未来,辉煌待续,创新需要你们来传承接力。之于个人,要以创新而立,炼就扎实功底,不驰于空想而务实学;立足行业,要以创新而进,不断攻克难关,不骛于虚声而登高峰;服务国家,要以创新而强,担起复兴重任,不负于时代而成大器。希望大家从交大出发,能够持之以恒、创新图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最后,祝愿大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大展宏图!交大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