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阶段,争分夺秒,考生们高考后身体都处在疲劳期,免疫力相对较低。宣泄过度,容易造成劳累,加剧疲乏而引发健康问题。”宋广文建议,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放松活动,例如旅游、交友、运动。他还提醒家长,不能因为考试结束,任由着孩子们怎么高兴怎么玩,家长们也要适度引导和监督。
不要对成绩和未来过度担忧
高考后,有位考生在知乎上发帖称,“连续三天失眠,体重直下六斤”,“不敢对答案,不敢相信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害怕与梦想擦肩而过”。
和“过度放松”相反,焦虑并未因为高考结束而消失。高考结束后,大家的视线会转移到对考试分数的期待上来,“情绪心理出现新的变化”——担忧考上目标大学的可能性。
北京市十八中教师马杰发现,“一些学生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多少还是会焦虑不安。特别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因自我期待比较高,对完答案后,患得患失”。
既然是考试,就会有成绩高低。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不要对成绩和未来产生“灾难性思维”,即过分看重高考和人生道路的关系,将高考成绩作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唯一基础。
“考得好未来发展就好,考不好就完蛋了,这是明显的误区。对年轻人而言,无论什么时候,真正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彭凯平说。
高考过后,从按部就班的轨道上脱离,考生们容易变得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