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因复习占用了大量时间,高考后,考生应该多和朋友、家长互动交流,以弥补社会关系。”彭凯平还建议,可以列一个“兴趣清单”,把那些以前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结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预期做一些安排。这样,既可以获得快乐体验,又能为与大学生活建立联结做一点心理准备。
“人从来不是被过去所决定,而是被未来所决定。”彭凯平说,在适度放松后,考生应着手考虑未来专业发展等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以便适应大学阶段独立生活、学习的要求。
警惕不良归因心理
疫情影响下的高考,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特别的一次。
“疫情让孩子们不得不转入网上备考,很多考生都觉得自己不够自律,备考不充分,担心考得不好。大家其实都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约与2008年的1050万人相当,但2008年录取人数只有565.9万人。
“今年如果高职继续扩招,高考总录取规模可能会在1000万人左右,比2008年增长400万人以上。”陈志文表示,“换句话说,高考录取率正在逐年提升。考生和家长都没必要过分紧张录取的问题。”
“疫情、洪灾客观存在,对人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不能怨天尤人。当然,在这样的重大疫情面前,考生们心理有所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但绝不能因为客观的困难或者一时考试成绩的好坏,就产生破罐子破摔、放弃努力等消极心理。”宋广文认为,“即便是高考成绩因此受影响,也要警惕不良归因心理:不能夸大疫情、洪灾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过分依赖外归因,将自身的责任推卸或转嫁到其他因素上,而不分析自身问题,意味着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尽管高考结束了,家长们还是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高考传导的压力,容易让考生出现非理智行为,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陈志文提醒,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原因可能很多,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唠叨。可在填报志愿或入学前,与孩子认真谈一次话,探讨未来人生的发展路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一考不能定终身,胜负不在当下。在彭凯平看来,“高考是一个过去式,人生还有很多做选择、判断,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调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