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倾力推动畲族群众脱贫致富,并撰写《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文章,深入分析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问题,并提出破题之策。7月1日,学院“船政人的思政实践课小分队”追寻领袖足迹,深入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开展“探寻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厚植新时代思政情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劳动体验、文化访谈等形式,师生们全面感受南洋村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与成果,见证畲乡焕新的生动图景。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解码乡村治理新动能
“以前污水靠蒸发,现在家家通管网;以前柴草堆成山,现在积分换奖励……”开营仪式上,南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讲故事的方式揭开村庄蝶变的序幕。船政学子穿过800米畲族壁画,“文明积分制”公示栏里村民的积分明细,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小积分”如何撬动“大治理”。实践队成员通过参与积分考评、访谈村民等方式深刻体悟乡村从“环境美”向“内涵美”的跃升。
对话振兴亲历者,把“泥土故事”写成思政答卷
“党建怎么带活一个村?”“畲族婚俗有哪些讲究?”“革命时期南洋村出过哪些英雄?”“如何打造一村一品?”四个访谈小组带着问题穿梭在村庄各处。挂职干部展示的“红黑榜”台账、畲族阿婆讲述的凤凰传说、老党员回忆的“地下交通站”往事……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答案,让学生们在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师生们还走进砂糖橘果园参与除草、修剪等劳动,了解特色水果的种植技术,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学生代表王雨涵说出“原来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懂政策、懂技术,更要懂民心”时,掌声里满是青春与土地的共鸣。
千年畲韵焕新彩,在非遗里触摸文化根脉
走进200多年历史的“蓝家大院”,木雕梁枋上的凤凰纹饰栩栩如生。畲族同胞向同学们介绍畲族服饰制作、畲医畲药和畲拳等,身体力行加上用心感悟,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一左一右”的编织技巧、还了解了以食为补、依法而动畲医理念,更掌握了“冲、扭、顶”的武术要领。参加实践的学生纷纷感慨:“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过路人化身助力者,续写乡村振兴的船政情缘
全国党建样板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与南洋村党支部签约共建,双方约定整合资源,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乡村交通规划和电商助农等活动,共同推动乡村发展。师生们还向村里的孩子们捐赠了儿童读本。看着孩子们捧着书的笑脸,思政教师范碧华感慨:“南洋村的故事告诉我们,思政课不该困在课本里。当学生们亲眼看见‘民族文化’如何变成旅游招牌,‘生态保护’如何带来经济收益,‘红色基因’如何凝聚发展力量,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家国情怀’四个字的分量。”
这场研学不是终点,而是一粒种子——让乡村振兴的火种,在青年心中生根;让思政教育的养分,从田野流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