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千年窑火的新时代光华,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的殷切嘱托,近日,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智青年”社会实践队深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陶艺家驻场工作室),开启一场“走、观、访、谈”的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社会调研,在火与泥的交织中探寻文化传承的青年方案。
“这里的每一捧土,都藏着千年的密码”,参观御窑厂南麓遗址时,队员熊雨婷感叹道。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保护,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全民行动。从明清御窑厂遗址的修缮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从手工制瓷技艺的活态传承到古陶瓷基因库的数字化保护,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御窑博物馆工作人员以科技为翼,修复4000万片碎瓷残片,让明代素三彩鸭形香薰重焕生机;更有数以万计的“景漂”创客汇聚于此,孕育出独特的文化生态。
这份守护,既在技艺传承中延续,更在文化认同中扎根。街区内40余位非遗传承人带领300多名学徒,在窑作群中续薪火、传习俗。在陶阳里研学的国外留学生张至烨表示:“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并非断裂,而是像窑火般持续燃烧的线性叙事”。
实践队采访“所矣SO・LAB”品牌主理人陈健时,他谈及青年创新者需以开放心态探索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路径。他开辟出传统金属工艺与现代融合的新航道,其作品突破材料技艺局限,将紫铜、纯铝等金属与紫檀木跨界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精美的装置艺术作品。
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景德镇“器成天下走”精神的当代延续,流淌着景德镇兼容并蓄的基因。既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千年瓷都文化精神内核的重新诠释。在其工作室的参访过程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景德镇浓厚的艺术氛围。
景德镇“工匠八方来”的开放基因,为跨文化创新提供了天然土壤。在陶溪川艺术中心,队员们遇见了来自美国的Tamara和Courtney。Tamara感慨:“相比西方,景德镇拥有陶瓷的第一手资料与深厚积淀,尤其瓷器的半透明度无可比拟,这是值得骄傲的底气”。Courtney谈到:“景德镇教会我敬畏传统,在美国我们常追求颠覆,但这里的工匠用一生打磨一道工序,这份专注本身就是艺术。”
同来自五湖四海的“景漂”对话,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景德镇陶瓷文化、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既在于精湛工艺与深厚历史,更在于以开放姿态接纳多元文化。这份包容印证着文化传承从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从昌江两岸的千年窑火到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霓彩流光,从明清官窑的碎瓷残片到3D修复的陶瓷构件,千年瓷都文化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感悟到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脉搏,为青年大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