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近日,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扎实调研解决民生需求,依托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凭借真情服务温暖基层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展现了当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彰显担当
7月2日-7月4日,推普调研分队深入流坑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活动当天,队员们向当地村民发放调查问卷,调研村民的普通话使用频率、使用场景以及面临的困难。活动中共发放了550份问卷,覆盖全村85%常住人口及部分流动村民,并走访了30余户村民,形成了《流坑村语言使用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46岁以上村民中87%日常使用方言,仅13%能在市场交易中主动使用普通话。
队员们针对调研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收集整理了当地常用方言词汇,结合普通话发音特点,精心编写了《流坑方言-普通话翻译对照手册》。该手册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村民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巧手传承非遗韵,匠心雕琢续华章
7月5日上午,乐安县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邹俊瑶为实践团队专题授课,队员们沉浸式参与,在“问道”中启迪创新思维,在“传承”中感悟工匠精神。
课堂上,邹俊瑶以“一枚蛋的艺术蜕变”为引,详细介绍了蛋雕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制作工艺。在实践体验环节,队员们纷纷拿起工具,尝试在蛋壳上勾勒图案。起初,因力度把控不当,不少蛋壳出现裂痕,但大家毫不气馁,反复请教、调整手法。最终,每个人都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此次专题授课,不仅是一次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机会,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课。队员们在刀尖与蛋壳的触碰中,深刻领悟了工匠精神“精益、创新”的内涵。他们将带着这份体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锤炼本领,让非遗技艺在青春力量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真情入户送清凉,情系桑榆暖人心
7月5日下午,部分队员走进流坑古村,重点走访慰问退伍军人、老党员及生活困难老人等群体,将党的关怀和青春温暖传递到基层一线。
在退伍军人、老党员董华生家中,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旁,聆听他讲述战火纷飞年代的革命故事,感悟老一辈军人“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随后,在老党员董友根家中,董奶奶用颤抖的双手展示50年党龄纪念章,动情回忆跟党奋斗的岁月,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面对生活困难老人,队员们化身“贴心儿女”,详细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需要,倾听老人生活琐事,检查房屋的安全隐患,并送上牛奶、食用油等生活物资,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
通过与退伍军人、老党员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崇高事业离不开榜样引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家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