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跨越千里的不仅是距离,更是一座用热情与专业搭建的语言桥梁。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红塬之声”推普团,用十余天的深耕,让普通话的种子在基层土壤里悄悄发芽。
在升腾着烟火气的早餐店,他们陪杨爷爷逐字纠正发音,解决了“乡土话与客人闹误会”的难题;在社区便利店,他们帮李姐打磨从问候到商品介绍的每一个发音细节,还带着“啄木鸟精神”,给招牌菜单上的错别字贴上“正字小卡片”。数字化工具也没落下——“语博”APP成了商户们的“随身老师”,让学习不受时间限制,持续进行。
时代广场的地推现场更是热闹!横幅海报前,孩子跟着哥哥姐姐练平翘舌,阿姨们认真记下线上学习技巧,连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原来普通话可以学得这么轻松!”欢声笑语里,是群众对语言魅力最直接的感知。
这场行动,不止是教几句标准话。对基层推普实践而言,它用“场景化教学+数字化工具”的组合拳打破了“说教式推广”的瓶颈,让群众看见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更留下了能持续发力的“方法论”。对研究来说,红寺堡移民安置区的语言困境,因这群青年的介入有了新解:推普不只是沟通工具,更是发展“助推器”,而高校力量的注入,正让这份助力更专业、更长效。
正如红寺堡区团委宋书记所说,这群年轻人用热情架起了语言桥梁。而这座桥的意义,早已超越沟通本身——它是青年担当的具象化,是文化传承的鲜活实践,更是“让普通话扎根基层”最生动的注脚。为这群架桥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