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海峡高考门户网站——福建高考网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152101人关注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普通本科 高校类型:综合类
官方微信
公众号
官方企
业微信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gd072 2025-07-24

凌晨12点的岭南校园,200名学生背着行军包列队出发。他们不是在军训,而是在完成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当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出90年前的战场决策,当00后学生在车间里调试机械臂讨论“技能报国”,这场持续多年的思政改革正在改写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让思政教育既“有深度”又“有流量”?答案就藏在教学改革场景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立德树人,思政为先。思政课程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而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是思政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过去一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要求,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推动各类育人元素同向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努力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让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在岭南落地生根。

教学场景创新,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黄靓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获得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2025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我们要让思政课既有5G的速度,又带520的温度。”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技术的积极影响日益显现,AI技术为思政课带来的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教育范式的重构。面对AI技术可以带来哪些积极方面的影响,思政课应如何保持“温度”与“高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靓宇老师认为,保持“温度”,需以情感化、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触动心灵,坚守“高度”,则需以系统思维布局教学,确保理论穿透力与价值引领力。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理论脚本,信息工程学院设计交互逻辑,建筑与艺术学院优化场景美学,形成“技术—内容—美感”三位一体的思政产品,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场景。例如,虚拟仿真技术可还原“四渡赤水”战役的决策过程,让学生在“指挥角色”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实践智慧。同时,AI辅助的“知识图谱”可系统梳理理论逻辑链,帮助教师从“经验性备课”转向“数据化教学设计”,确保理论讲授的学理性与系统性。

“你最得意的‘思政隐藏任务’是什么?学生完成得最‘皮’的一次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娟老师笑着说,“我想到在‘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社区治理的过程。我设计了社区治理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社区居民、街道办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围绕社区菜地治理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为了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展现角色特点、推动问题解决,学生们主动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职责、立场和诉求。在模拟协商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充分体验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实际社会治理中的运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社会治理理论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场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责任感,成功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课堂。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杨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获得2022年广东省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二等奖、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2023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说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广东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024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改革比赛一等奖

师资协同,打破学科壁垒,循序渐进、改革创新,聚焦关键课程“出新招”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贵在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水乳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是思政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课程思政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和谐地融汇在课堂里。如何更好实现“课程思政”?学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护理专业谢琴老师表示,课程思政让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起“生命至上”的职业信仰。谢老师将“生命至上”理念融入课程,加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内容,引导同学们分享自己身边的案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谢琴,护理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护理专业主任。曾获得省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30余项荣誉

药学院胡明月老师让专业实训课变成“思政工作坊”,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中药炮制实训教学中,胡明月老师以任务为导向,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完成中药炮制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亲身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理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例如,教学中,教师通演示到学生实践理解“逢子必炒,药香溢街”;“闻香气、听暴声、看断面、对比看”;“炒则黄而不焦,烘则燥而不黄”这些老药工总结的炮制秘籍,强调中药炮制技艺传承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依法炮制的职业素养、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胡明月,药学院副教授、执业中药师,药学院专任教师,中药学专业带头人,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高校(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教学创新,实施颠覆性教学改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智能制造学院黄晓明老师将课程思政“搬到”车间一线,结合工匠精神与企业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技能报国”的时代内涵,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力量。在学校大力推进颠覆式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黄老师表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言语,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关注其背后的原因,与学生有效沟通,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甚至犯错的空间。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黄晓明,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曾获得广东省优秀民办教师、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顾荣老师深入学校产业园校企合作单位,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一线。“课程思政实施中必须‌锚定技术场景‌与强化情感共鸣。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形式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构,其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化学反应’设计;二是教学评价中对价值观内化程度的动态观测。只有将形式创新与目标导向统一,才能避免‘为变而变’,真正实现‘有味’又‘有魂’的思政教育‌。”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顾荣,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负责人,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网络工程师,主持和参与广东省教育厅及学校教科研项目10多项,指导学生多次获得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

顾荣老师表示,课程思政要做到“取材鲜活”“润物细无声”,其本质是让价值观教育回归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以学科为锚点、以时代为镜、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探讨、可践行的学习体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关键做法在于将思政元素转化为学科知识的"自然分泌物"。他分享了三点实践体会,一是捕捉学科知识与时代脉搏的共振点,比如用网络安全案例引发对公平正义的思考;二是挖掘学科史中的精神矿脉,如讲述突破技术封锁的科研故事,让家国情怀在公式推导中自然流淌;三是激活学生身边的现实触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与人本理念。“鲜活素材”应像盐溶于水,既有学科原味,又含思政养分。

依托书院制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立体场域,从“课堂讲授”到“全域浸润”,不断提质增效,打造成长共同体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思诚书院思政品牌夜行军活动

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思诚书院,每年都会有一场全校学生争相报名打卡的红色思政教育创新活动——夜行军,被广大师生誉为“行走的红色思政课”。“截至目前,夜行军活动已开展至第六期,累计参加人数已达1200人以上。夜行军活动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三部分组成,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巩固。活动以军队建制进行组队,活动时间是由凌晨的十二点至早上八点进行长达八小时的行军。”思诚书院院长刘天贵介绍,“通过夜行军活动,能让广大师生亲身感受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感染力,大家在课程中追忆红色足迹,感悟红军长征艰难历程,进一步领悟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渊源、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及长征精神在岭南的深刻体现。”此外,思诚书院引入VR技术模拟红色教育场景,在书院内建设长征微馆,通过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穿越”至革命年代,亲身参与历史事件。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认同感。

砺能书院以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业困难为核心,链接学校“校友库”“青年讲师团”,重点打造思政品牌“学长帮帮团”,为低年级在校生和毕业生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自2017年开展至今,举办讲座、座谈会141场、专业竞赛辅导41场、校外实践12场,服务人次一万余人次,在帮助同学加强专业认知、学习能力、职业规划上成效显著。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学长帮帮团”项目2024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我为同学做实事”交流展示竞赛,荣获全国精品服务项目、最受欢迎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唯一)。

双向并轨,融入社会大课堂,延长思政教育“资源链”,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辐射”,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三位一体育人生态

政校协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理论照进现实。2024年暑期,学校与清远市连州保安镇、清城区东城街道共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组织了100支社会实践队(其中59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200余名师生围绕“岭南特色产业、乡村公共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入清远、肇庆等乡村开展服务项目,累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其中3个团队项目入选2024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典型案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格局破除学科壁垒,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范式

学校开展“百千万工程”交流展示活动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寻找其前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学校搬到乡村真实场景,通过在第一现场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理解“百千万工程”实施的背景,加深对政策本身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过渡到“怎么做”的目标。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与途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感、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也对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即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纵横的比较,从而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走向历史现场过程中,构建立体鲜活的实践育人路径。

学校党委书记柴克生表示,“最好的思政课,是让学生自己成为答案”。当AI技术遇见红色基因,当车间实训碰撞理论思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正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岭南答卷”。从红色夜行军的汗水到生产线实训的专注,从助农直播间的带货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足迹,学校正以思政课改革为引擎,生长出覆盖上万名师生的思政生态树——向下扎根产业一线,向上生长教育新范式。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践都在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答卷,这或许就是职业教育献给教育强国建设的最佳注脚。正如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劳汉生所说:“当AI技术遇见红色基因,当专业实训碰撞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正从‘课堂独唱’变为‘全员合唱’,这才是高职教育该有的‘大思政’模样。”

热门关注: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校动态
  • 姓名
  • 所在地
  • 手机
  • 考试类型
  • 高考成绩
上一篇: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