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以下简称学部)下设石油化工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以及石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学部办学历史悠久,石油化工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为石化行业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部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42人,其中专任教师18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占26%、副教授占29%,博士占74%。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91人。有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6人,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名师6人。
学部建成了高水平的化学、化工与环境学科群。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一流特色学科,其下设和应用化学和化学工艺二级学科是辽宁省级高校重点学科。学部人才培养涵盖博士、硕士和本科3个层次,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联合培养博士点,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1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451人。
在学部现有11个本科专业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重点建设本科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于2014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的工程教育得到国际认可。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和首批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此外,材料化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在校本科生3353人。
学部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拥有“辽宁省石油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石油化工催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专用石油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部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平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教材5部,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学部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流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近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3100余台(套),设备总值5100万元。各专业建有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成了大型石油化工实物仿真装置,依托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建成了石油化工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满足了大学生实习的需要。
学部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获评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获国家级奖47项、省级奖96项。近2年,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5篇。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比例在50%以上。
学部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目前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和“1+2+1”等培养项目,完成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可获得两校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人文、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能源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卓越计划班”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三年校内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并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辽宁等多个省份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本专业设有石油加工和化工工艺2个特色专业方向,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本专业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和辽宁省教指委委员2人、省级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75%,博士学位人员占65%。本专业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化学工艺二级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工业催化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联合培养博士点。本专业在全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本专业于2014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就业市场。
主要课程设置:
(1)石油加工方向: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工技术、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工程制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工程等。
(2)化工工艺方向: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工技术、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工程制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石油化学、化学工艺学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人文、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能源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并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辽宁等多个省份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本专业设有石油加工和化工工艺2个特色专业方向,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本专业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和辽宁省教指委委员2人、省级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75%,博士学位人员占65%。本专业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化学工艺二级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工业催化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联合培养博士点。本专业在全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本专业于2014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就业市场。
主要课程设置:
(1)石油加工方向: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工技术、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工程制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工程等。
(2)化工工艺方向: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工技术、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工程制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石油化学、化学工艺学等。
应用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石油石化和化学工业需求,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创新意识,掌握化学及相关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毕业后能在石油石化及其它化学化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术开发、工程技术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和首批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在辽宁等多个省份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本专业设有3个专业方向,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本专业是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师资力量强,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63%,博士学位人员占74.3%。教师科研能力强,拥有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学科,应用化学二级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有应用化学硕士点。本专业在全国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石油开采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主要课程设置:
(1)工业分析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工技术、化工制图、化工设计、波谱原理及应用、仪器分析、石油化工分析、催化剂分析、分析仪器、石油产品应用原理。
(2)精细化工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工技术、化工制图、化工设计、仪器分析、石油化学、精细有机合成、精细石油化学品、精细化工工艺学。
(3)油田化学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工技术、化工制图、化工设计、仪器分析、石油化学、油田应用化学、表面及胶体化学、采油工程导论。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具有扎实化学和能源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煤炭、天然气化工、石油石化、生物质转化利用等领域从事低碳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利用以及能源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依托我校辽宁省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优势,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在化石能源高效转化、煤炭清洁转化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知名度。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有校级特聘教授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63%,博士学位人员占100%。教师科研能力强,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学科,化学工艺二级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工业催化硕士点以及工业催化博士点。毕业生就业面向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企业,就业质量高。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工技术、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工程制图与CAD、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能源化学、能源化学工程、化工工程管理、化工技术经济学、洁净煤技术。
材料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生产操作、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在辽宁省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本专业师资力量强,高级职称人员占71%,博士学位人员占86%。本专业依托学科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工业、高分子化工等领域,就业质量较高。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聚物合成工艺学、材料科学导论、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功能高分子材料、安全工程概论、石油化工基础。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以及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生产操作、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班”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三年校内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是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强,高级职称人员占67%,博士学位人员占89%。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工业树脂、塑料、橡胶等行业,就业质量较高。本专业依托学科是材料学和化学学科,有材料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共混改性、工程塑料。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以及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生产操作、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强,高级职称人员占67%,博士学位人员占89%。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工业树脂、塑料、橡胶等行业,就业质量较高。本专业依托学科有材料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共混改性、工程塑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材料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建材、电子、冶金、轻工、化工、地质等领域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高级职称人员占50%,博士学位人员占100%。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材、复合材料等行业,就业率较高。本专业依托学科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电工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热工过程与设备、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无机材料性能学、纳米材料导论、化学工艺学概论。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材料学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在复合材料领域,特别是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领域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高级职称人员占30%,博士学位人员占60%。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行业,就业率高。本专业依托学科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复合材料基体、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内从事化学助剂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质量控制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基础化学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3%,博士学位人员占66%。毕业生就业面向石油化工助剂行业,就业率较高。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学科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与实验、结构化学、化工原理、表面活性剂化学、高分子化学、表面活性剂合成工艺、石油加工助剂作用与原理、工业助剂及其复配技术、精细化工工艺学、有机合成、化学工艺学概论。
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环境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设计单位、环保企业、工矿企业等从事规划、设计、研发、咨询、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50%,博士学位人员占50%,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及区域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与源头预防等领域,就业率高。本专业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环境工程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电工技术、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学、工程力学、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石油化工概论、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制图等。
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良好的创新能力,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能在石油石化行业、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环境监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修复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高级职称人员占42%,博士学位人员占75%,其中3人具有环评工程师资格,6人具有清洁生产审核师资格,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及区域环境规划设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领域,就业率较高。本专业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环境科学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石油化工概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遥感原理及应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制图等。
生物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方面基础知识,受到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一定的国际视野,掌握生物产品大规模制造的科学原理,熟悉生物加工过程流程与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强,省、校级教学名师各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60%,博士学位人员占60%,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毕业生就业面向石油、化工、食品、生物以及制药等领域,就业率较高。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有生物化工硕士点。
主要课程设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化工仿真实习、发酵工厂工艺设计以及特色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