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九江理工文化艺术与教育学院“艺路乡伴”实践队来到甘赣州兴国县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通过拜访老党员、老兵及红军后代,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看望老党员,点亮初心之光
清晨,实践队带着牛奶、党史书籍看望老党员林悦彬、退役军人及党员凌太健。林悦彬入党50年,他的褪色《党章》里满是批注,他说现在通过智能手机每天都能了解国家大事,学习新思想。他主动为村里老年协会孝老食堂做饭,践行“为人民服务”誓言。面对队员提问,他以镰刀作喻,教导年轻人党员责任重于泰山,要扎根群众。
凌太健作为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发起者,在自然灾害和疫情防控中毫不退缩,坚守岗位,冲锋在前,他的事迹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感激,他用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精神。
对话老兵,重温峥嵘岁月
当天下午,实践队来到兴国县江背镇华坪村,拜访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杨有财。杨有财1972年入伍,1979年转为志愿军,服役期间多次立功受奖。他回忆起战场上的艰苦,缺水缺粮却仍保持高昂斗志,作为炊事班战士,竭力保障部队饮食供应。杨老还勉励青年刻苦学习、勇于担当,心怀祖国,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探访红军后代,感悟信仰力量
实践队还拜访“舍子为党”张声正的儿媳妇、红军战士黄云通的家属。张声正为救党组织,卖掉5岁儿子,新中国成立后孩子被赎回,他扎根公路养护一线三十余年。黄云通18岁加入红军,在反“围剿”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身中数弹,用生命诠释“战士”重量。
这些跨越时代的党员故事,如灯塔照亮青年学子前行方向。实践队队员表示,将以先辈为镜,传承红色基因,让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