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位于江南明珠、新能源之都——龙城常州,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86年的“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和始建于1979年的“常州市建筑职工大学”。2015年2月,经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成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现有殷村和清潭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其中殷村校区位于常州市钟楼区殷村职教园和裕路1号。
学校是国家和江苏省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江苏集训基地,是全国第一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单位,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职委员会主任单位和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是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国家数字建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全国室内装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国家级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校园)、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先进集体、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2024-2026年度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优秀单位、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2023年度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优秀会员单位等称号;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2024年度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省委、省政府高质量考核争先进位奖,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入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白皮书A+高校以及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强。
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学校设有建筑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公用事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现有在校生近13000人。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高校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持续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先后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江苏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单位1个、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3个,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1个,江苏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党建创新案例三等奖1项,江苏省住建系统工人先锋号1项,常州市“秋白”党支部1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五育并举”,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大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2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瞄准“高水平有特色行业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打造了“工程造价”“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等5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与常州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举办“3+2”分段培养项目,与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3+3”分段培养项目。期间建成装配式建筑技术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智能建造3D技术应用中心、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一批产教融合平台。学校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1个(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获评省级以上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国家级4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1门)。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获评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双创教育专委会“专创融合”教学创新团队2个;成功申报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成功结项37个省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计划项目,新立项20个;成立“智能化系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7个校企双创孵化中心;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省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0项。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聘用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授课实训教师。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博士、高级职称教师近200人,全国技术能手5人、江苏大工匠1人、江苏工匠7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2人、江苏技能状元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模范教师1人,拥有江苏省卓越技师A类培育对象1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8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6人、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7名,柔性引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获批成立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
学校发挥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技能竞赛体系,扎实开展技能大赛训练,将大赛内容和评价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使技能大赛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各级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斩获颇丰。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混凝土建筑赛项银牌,实现办学以来首次世界级奖项的突破,学生选手、教练与院长受到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会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4项、银奖1项、铜奖4项,省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项;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金奖4项、银奖2项、铜奖7项,省赛一等奖24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55项。学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江苏集训基地,承担国赛项目省队集训任务。学校还获批成为省级工匠学院(省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主动服务对接地方与行业发展,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强科技服务能力。近年来,学校教师致力于绿色低碳建筑关键技术、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新技术在住建领域融合应用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学校立项建设“江苏省低碳建材与城乡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传统营造工程技术中心”“智能建造3D技术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常州市低碳建材与城乡生态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文物保护发展研究院”“常州市宜居城镇与住房发展研究中心”等3个市级科研平台;省教育厅“传统营造绿色技术集成应用”“城乡生态保护与新能源技术应用”等2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元”育人。集聚行业协会、特级资质企业、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牵头成立了“全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州市绿色建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产教融合促进项目1项,联合中建八局、省建集团、启迪设计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了“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数字建造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智能物联产业学院”等7个特色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为江苏省高职院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与省内外30余家企业、学校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共同搭建了升学、就业一体化立交桥,近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
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开设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专业,开展行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类考试与技能等级认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首批实验学校,入选省第二批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与省级首批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单位、省社区教育优质项目化基地,获批挂牌拉萨市产业工人实训基地、省乡村建设工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考核基地、省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基地等5个实训基地。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实验校项目”优秀单位。
学校注重促进学生国际化成才发展,深化中外合作办学,着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加强国际化专业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学生海外学习、实习、比赛和文化交流。近年来,学校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确定合作意向、签署框架协议,展开深度合作;2021年正式获批来华留学生招生资质,现招收留学生72名;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合作举办高等专科教育项目获批,招生80余人;持续与英国索伦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推进赴该校就读本科项目,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期间,学校积极开展“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国际论坛、中英优秀毕业设计展览等一系列对外交流办学活动。学校创新探索“技能出海”路径,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标准输出和教学资源建设服务,参与坦桑尼亚、乍得等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坦桑尼亚合作开发的两门课程标准获第四届中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研讨会表彰。
学校以“明志、笃行”为校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发展道路,为推动建设行业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城建力量。(文中数据更新至202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