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制造学院
1.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学院精准锚定工业4.0与“双碳”战略发展趋势,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两大核心专业,构建起特色鲜明、深度契合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群,致力于为智能制造领域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强劲,人才结构科学合理。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专职教师22人、兼职教师5人;副高级职称以上10人,“双师型”教师达17人。专业教师均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与深厚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支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教学与实践指导提供坚实保障。
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上,学院斥资打造金工、数控、PLC、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专业实训室,模拟真实工业场景,实现学习与岗位的无缝衔接。同时,与蚂蚁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义乌市乐萌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铺就广阔的实践与就业道路。
2.开设专业一、机电一体化技术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修、改造与升级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新能源车整车制造行业的汽车整车制造人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汽车摩托车修理技术服务人员等职业,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装调、质量检验、生产现场管理、试制试验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电子信息学院聚焦信息技术与产业需求,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4个专业,形成特色鲜明、复合发展的专业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构建起一支兼具丰富教学经验与扎实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48人,其中专职教师44人、兼职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以上17人,“双师型”教师30人,全体专业教师均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专业实践经验。同时,学院还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授课与实践教学指导,强化产教融合。
在实训教学建设方面,学院建有网络安全运维与攻防演练、网络综合布线、数字媒体、网络营销等专业实训室,打造集教育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技能竞赛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智能化校内实训平台。学院与北京神州大唐科技有限公司、中京旅服(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青岛中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实践场景与就业渠道。
2.开设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等职业,能够从事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数字媒体技术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数字内容服务、影视节目制作等行业的视觉传达设计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全媒体运营师等职业,能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界面与交互设计、数字文创产品设计、音视频编辑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职业,能够从事数据采集与处理、算法模型训练与测试、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四、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批发业、零售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商务服务业的互联网营销师、全媒体运营师、市场营销专业人员、品牌专业人员职业,能够从事渠道拓展运营维护、市场策划、产品策划、广告投放、直播策划执行、粉丝引导转化、内容策划推广、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客户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1.学院简介
中医健康学院锚定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趋势,精准开设健康管理、社区康复两大核心专业,构建起特色鲜明、协同联动的专业群,矢志为医学与健康领域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力打造大健康产业人才培育高地。
学院汇聚了一支专业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人,其中专职教师22人、兼职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以上12人,“双师型”教师达12人。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更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前沿的行业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为高质量教学与实践指导筑牢根基。
在教学实践设施建设方面,学院配备康复评定、运动治疗、基础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实训室,并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同时,学院与山东枣庄市医养康复中心、枣庄市仁和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与就业平台。
2.开设专业
一、健康管理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1的职业精神和救死扶伤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能够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监测与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服务、健康宣教与培训指导、智慧健康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社区康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社区康复理论基础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失智老年人和孤残儿童能力评估、康复训练、生活照护、保健调理、保健按摩等能力,具有奉献爱心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社区康复指导、生活照料与护理、社区保健调理、社区保健按摩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