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和提高师生比,已被证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行之有效的举措;辅之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翻转课堂”,可以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推动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必须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确保教师有严格要求学生的积极性(近期教育部提出的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做法正是这方面的体现),最终实现多一些“金课”、少一些“水课”的效果。
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公立大学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历,很多有博士后经历和海外经历)的工资还不如私立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基本都是硕士及以下学历),导致了一些教师跳槽去了私立培训机构,一些教师去校外兼职,在近五年来,这种情况在一些热门专业体现得尤其严重,甚至发展到个别大学的热门专业招不到合适师资的地步。这一方面是因为,热门专业的博士去金融机构或大公司获得的年薪数倍于大学老师;另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的房价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士学位拥有者在上海任教的意愿,而没有充足的、合适的师资,办学质量很难提高。
第三个用途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开支(不包括间接开支如购置设备等),只应该用于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去境外访学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等。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地方高校学费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办学质量,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这可能是提升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举措,但还需要其他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合,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再深入讨论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本文主要基于上海的情况展开论述。中国各地情况错综复杂,经济发展、财政实力、高校办学层次、适龄学生人数、居民家庭收入等都不太一样,因此,本文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也同样适用。
最后,教育部直属高校在财政拨款体制、办学定位、招生区域分布以及吸引高等教育捐赠等方面均和地方高校不同,因此本文的结论也不一定适合在沪的教育部直属高校。
来源:澎湃新闻
实习编辑:吴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