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大考,教师和学生不堪重负
所谓的一年两考其实是一年三考,由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现在的反复冲刺。十月份冲一次,四月份冲一次,六月份还要冲一次。折腾得所有考生、教师和家长疲惫不堪,奄奄一息。
正常的假期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没有了,变成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应付考试的机器。
为了赶进度,没有自修课,没有活动课。
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昏天黑地,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为了在考试中占得先机,寒暑假开始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
当初的设计者可能会认为,人就像机器一样按照他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的程序亦步亦趋,可是他完全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人性天生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天生是自私的。这种决策者估计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是外星来客。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参加现在的高考。
理化受到严重削弱,江浙考生数理水平明显下降
在目前突出强调公平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高校普遍尚未积累起足够的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知识和经验的条件下,顶尖大学将很可能最终按照语、数、外3门高考成绩录取。
由于语、数、外3科在总分中的权重较大,中学势必会选择将其作为应试训练的主要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性理科教育将受到极大削弱。这一现象已经在江苏省前几年的高考改革中出现,曾迫使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不得不大幅削减在江苏省的高考招生指标,并相应大幅增加自主招生名额。
事实上,自从江苏高考改革以来,江苏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数理水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参加物理、化学等国际奥赛的顶尖学生中,已渐渐难觅江苏籍学生的身影。自南宋以降,江浙历来是中国文脉所系,也是近现代中国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
产生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江浙籍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如果因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而影响到江浙学生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兴趣,进而削弱其能力,对于中国未来长远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考生自述:我们这届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我是浙江新高三生,7选3真的就是扯淡,在我们学校这种垃圾地方成绩偏差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助选择权,学校为了凑整一个班级会不断施压让学生换科,威胁说什么走班根本不会有人管这门课,没办法安排。”
“我刚参加完新高考,对此颇有感触。第一,宣扬的减负成了每年数次高考(十月,四月,除此以外加上月考期中考)总的看来15天一大考;第二,对人不公,两次机会,投机者,有实力却失误者,有实力完全发挥者,这三种人成了两个阶级;第三,对于家长 数次考试,数次心理煎熬,作为学生压力山大已成习惯,而家长三头两头的担心确……此外,新高考对于喜欢文科的学生占据很大优势,语文,英语都是拉分点,更严重的是数学偏向简单化。选考的三门课很明显史地政更容易取得97,100。在报考大学时有些专业对选考只有稍许限制,若一人只想考个好大学,学史地政的人去报了理化生,可笑可笑。”
“什么时候能停止这种瞎折腾!让那些所谓的专家吃屎去吧。弄的谁都不满意,这教育改革。现在的孩子,没几个能吃苦的,有多少会选择物理。而物理对于大学有多重要还用说么!都不学物理,大学那些理工科专业都关闭。将来都到社会上刷笔杆。国家建设谁去!在浙江试点已经可以说失败,还要在全国铺开。这些人就该枪毙。都没长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