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完全是个斗士,也是个感性的人”
虽然自称是一个感性的资深文科生,常馨予却非常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虽然有的时候读不懂,但很多作品会反复读反复琢磨,每次看都有新的思考。在她看来,那个时代的作家,更能沉淀一些东西,敢于批判自我,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姿态。在她眼中,鲁迅也不完全是一个斗士,他也是一个感性的人,比如《伤逝》等作品描写的是周遭的日常生活,读者可以在细微的语言文字中品味鲁迅细腻的一面。
常馨予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不仅缘于个人的爱好,与三十五中的人文氛围也不无关系。周氏兄弟故居八道湾11号院就坐落在三十五中学校园内,鲁迅先生在旧居创作了《阿Q正传》《故乡》等经典作品,三十五中有着浓郁的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的氛围,学校设立“鲁迅立人教育研究会”,开发一系列人文课程。志成讲堂内,一些研究鲁迅的学者经常和学生们分析鲁迅作品的人文内涵。
也正是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常馨予看待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拥有超过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理性和思辨。
高考填报志愿时,尽管亲戚朋友都劝说她报考金融这些热门专业,但她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决定选择社会参与度比较多的法律专业。常馨予对法律的兴趣缘于高一暑假追的一部法律题材的日剧,这部剧切入点独特,看得她热血沸腾,让她看到“坏人也许并不是完全的坏人”,并对法律背后的人性产生了思考。为此,她还专门去法院旁听过,确认了法律确实是自己想学习的专业。
青春类、言情类、玄幻类图书都不在书单里
常馨予常说,自己对书目的选择、兴趣爱好的选择使用的是“排除法”,阅读上,青春类、言情类、玄幻类的都不在她的书单里。很多兴趣爱好,也是尝试了之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常馨予一度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很强,想做一名设计师,上了学校的3D打印课之后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强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内心其更喜欢感性、人文性的创作。
“这里不得不提三十五中丰富的选修课程了,在三十五中学习的6年,正是因为学校給我们提供了很多选择的机会,我们才能在选择中‘试错’,很早地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适合自己。从而认清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更早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定位。”
而在这种选择中,也培养了自主能力。常馨予看来,自主能力不仅是能够照顾自己穿衣吃饭,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学习的自主规划,要做自我规划的主人,如果被动的接受,只是跟着别人的齿轮运转自己的人生。
学习除了听课,还需要自我整理和沉淀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三年,常馨予从没有报过一个课外辅导班。在她看来,学习中除了听老师讲课,还需要自我整理自我沉淀的时间。
这位爱读书的学霸从小和姥姥姥爷长大,常馨予还记得,姥姥姥爷爱书,家里一面墙都是书柜,书架上有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里面有很多名家作品,鲁迅、张恨水、林语堂,这些书,年少的常馨予常常翻阅。
正如所有能够取得成就的人一样,坚韧是常馨予身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她在总结高三生活时这样写道:
“高三,我执着的甚至执拗的坚持着,我不知道坚持下去的理由如同我不知道放弃的理由。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每天看着地铁站里人来人往,我确实会萌生出一种我不想要什么的想法,我有太多不想,而这一切,康德所谓的不想的自由,是需要用什么东西等价交换的。不是所有努力都有明显的结果,当目标不够清晰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