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与“限制性”相辅相成的另一面,是“开放性”。若没有“开放性”,作文题就会陷入死板的“封闭”状态,就缺失了构思想象的多维空间,也就很难激发起不同考生的写作潜能。在中小学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自觉引导学生去把握好、处理好“限制性”与“开放性”的辩证关系,并在其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智慧。
另外,近年高考作文命制中确实存在一种远离时代风云的玄虚化倾向,存在一种误导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空发思古情的倾向,存在一种过于注重“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倾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使是选拔纯粹的文学家,难道就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吗?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命题,难道不应该向立志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之才的年轻学子明确昭示一种关注现实人生的价值取向吗?
2018年北京卷“二选一”中的作文题: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作文题是否过于宽泛、过于政治化呢?其实,这样的疑问大可不必。高考语文考试,也可以看作是考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在这样特殊的语文课上,引导考生思考一下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关系,思考一下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有何不可呢?从写作技能本身来看,同样没有任何问题;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虚可以化实,实也可以化虚;写文章的关键不在于写什么题而在于怎么写。以“宏观”的国家发展作为背景,写“微观”的“我的成长”,完全可以写得具体充实。这样的试题,直面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带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可以考查了考生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语文能力,又引导考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自我心灵世界的成长,从而激发关注当下现实的人文情怀。这种命题的价值取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对今后日常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