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说“安”》一题,无疑为当年沉迷于自由自在的“话题作文”梦幻里的广大师生兜头泼了一瓢警醒的冷水。它有力地告诫广大师生:高考作文是应该有明确限制的,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提倡什么,不提倡甚至反对什么,都是有明确底线的;选用什么文体,不能选用什么文体,也是有明确要求的——即使“文体自选”,也要选什么文体就要写得像什么文体,不能写得“四不像”。
不过,这样的“限制性”却一直备受社会各界诟病。殊不知,必要的“限制性”恰恰正是选拔性高考作文(乃至整个考卷)不可或缺的属性,没有“限制性”, “选拔”又从何谈起?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适当的“限制性”也是日常写作教学(乃至其他学科)训练学生精细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命题者把题目的外延限制在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让考生的思维聚焦在某一个“小范围”里,然后再进行精细的构思谋篇,在训练学生准确语言表达力的同时,也训练其敏锐精确的思维能力。说得再长远一点,这样的“限制性”写作也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品质的历练。试想,在考生迟早必然要面对的未来包括写作在内的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限制”将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各种“限制”中锤炼意志、提升能力、追求成功,是现代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