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展现“限制属性”,突出人文情怀
优质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具备有效应对押题者的“意外性”“新颖性”,而不能让考生顿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明的作文试题,考生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原无。由此看来,选拔性高考作文命题,要具有某种必须遵循的“限制性”,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话题背景或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一言以蔽之:高考作文要有内容、情境、文体等多方面的限制。
比如北京卷2005年的作文题,要求写命题议论文——《说“安”》。虽然该试题在当年遭到了相当严苛的否定,但笔者却认为这道题在引导作文教学回归正道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自199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内容宽泛、文体不限的 “话题作文”命题形式风靡全国。2000年全国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是典型代表。比起以往限制较多的作文命题来,“话题作文”确实给了考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也确实较好地调动起不同考生的写作潜能。但是,随着这种命题形式的持续风行流变,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也不断涌现,一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超自由的理念迅速蔓延起来。写作教学的规范性、规律性受到空前挑战。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