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德国大学毕业生一枚,笔者也和海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定要拿高分数去精英大学,学炙手可热的专业,这样才能拥有一份高薪并且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如果只因为别人眼中羡慕的美好而去选专业,即使坚持下来,也过度消耗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笔者的一个同事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她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家里人一直希望她去学医。她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以满分的成绩进入海得堡大学的医学系(德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结果越学越痛苦,每天都想辍学。但家人不停劝说,都已经投入四年的时间,怎么都要毕业。她每一门成绩都不错,但考试一结束,她就把所有的书本烧掉解恨。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她没有和家人商量,突然决定转学法律专业,这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然而,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她说从未如此轻松。还好德国的Abitur成绩终生有效,大学允许学生半路反悔,重新选择学校和专业。
上面的故事只是个例,为了深入了解德国人对报考大学志愿的想法,笔者在身边认识的德国朋友和同事中做了一个小调查——“你们当时报考志愿的时候都考虑了哪些因素?”虽然取样有限,但调查结果多少代表了每个时代学生们想法上的变化。
身边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选专业时被告知,工业和汽车制造业还有化工制药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所以最热门的是和机械制造或者生物制药相关的专业;80/90年代的人回答我,当时德国的银行业和咨询业收入非常高,身边很多人都选择学法律、金融或者会计税务一类的;00后们似乎对这些所谓的高薪热门专业并不怎么认同,他们认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说不定很多的创新领域会产生现在听都没听说过的职业。所以,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的不是就业和收入前景,而是选择的专业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
几代人报考大学志愿的趋势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德国社会的变迁,只有在没有生存压力的前提下,个人的选择才能越来越多元自主。正如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曾所说:“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我的儿子才有机会学习数学和哲学,这样他的孩子也才有机会学习艺术。”(本文作者定居德国13年,目前在一家跨国零售企业的财务部担任高级项目经理。)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