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国家政策板块,对定向选调这样定义:定向选调是指地方省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面向一定范围的高校定向选调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据了解,目前,甘肃、新疆、重庆、广西、河南、吉林等省区市相继开展了定向选调工作,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一般是列入“985”、“211”的大学。为网罗更优秀的干部后备人才,各地开出一些优厚条件,比如,优先提拔、提高职级等。其中,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自然更是受到各省区市定向选调的青睐。
为什么从名校定向选调?
干部后备人才配置,不能完全靠市场
对于地方组织部门采取定向选调引进干部后备人才的方式,清华大学研工部副部长黄晟认为,一方面,虽然我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人才的流动,不能是完全靠市场的逻辑,如果完全靠市场配置,会出现人才扎堆、人才荒漠现象。就目前干部后备人才状况来讲,优秀人才从整体上说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基层需要充实大量的高素质干部。通过定向选调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欠发达地区、走向基层,使干部后备力量的配置更合理均衡,需要地方和高校合作推进。
另一方面,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名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地方自然会对名校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以及制度创新,来吸引他们进入当地基层工作。
许多关注选调生的高校毕业生注意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市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引进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于镇静,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参加了今年新疆来北京大学的定向选调,很快就要到喀什工作。面对为什么只有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定向选调的问题,他说,之所以能成为定向选调生,就自身而言,与自己长期努力分不开。这种努力不能仅局限于毕业求职时的考试、面试,应该把这种努力放到自己求学成才的整个过程当中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自己争取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过程。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