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选调生是否“特殊”?
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基层干部平等竞争
定向选调生和其他选调生有什么不一样?有更多的政策倾斜,有名校的光环,这些定向选调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基层之路?
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坤,参加了广西的定向选调,因为读研之前有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他被分配到了南宁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他坦言,在最初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自己经历了身份转变,也有过“身份症”的困惑。他说,由于贴上了“清华”的标签,自己就得多自我提醒,就要比别人更优秀,但是来到这里工作以后,领导同事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清华人”身份,踏实、勤奋、严谨工作;另一方面要忘掉“清华人”身份,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
张继春,2010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现任职于四川绵阳市委组织部,之前在北川县永昌镇政府工作。他在自己的感悟文章《行在北川》中这样写道:“角色转变和环境对比的落差以及不适应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很少想起这些,更准确地讲是没有时间,周末和假期已经成了曾经的记忆。”
据一些定向选调生介绍,他们的提拔晋升、锻炼发展的机会确实比其他的选调生多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定向选调生一定能优先获得提拔。在许多地方,遇到考调遴选、公开选拔,定向选调生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当地符合条件的基层干部一起平等竞争,并不享受什么“特殊照顾”。
地方和高校如何“对接”?
合作协议保障互动选才,避免地方单方选人
定向选调,不是地方组织部门到名校把人带走了事,实现这项政策的初衷,需要地方与高校、选调生之间有效的、制度化的协调沟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如清华、北大,通过与地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引进人才的各种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后教育管理的制度,这种校地合作的形式,避免了地方单方选人的缺陷,形成了地方和学校互动选才的格局。
清华学生每年寒暑假期都会有就业实践,其中一部分有选调意向的学生,就会去和学校有合作协议的地方实践。据黄晟介绍,实地了解会增加认同,到西部等地参加过就业实践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参加定向选调。
定向选调是为了培养干部后备人才,是否可以从大学入学就确定一些学生定向培养?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吕媛认为,对于选调生,组织部门不会一开始就圈定一个人,这种做法难度比较大。因为对选调生专业性的硬素质要求很难量化,更多的是对软素质的要求,而软素质在一定时期又是会变化的。如果过早培养某一个学生,到后来发现他不合适做选调生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成本。
此外,考虑到地域性文化差异等因素,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开始注意引导有定向选调意向的学生,把回家作贡献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把家国情怀与现实选择结合起来,让同学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兼顾社会利益。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