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完成一篇人文经典著作的论文,引来了复旦教授的关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的高三女生林琦因此获得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门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的人死观》,题目听着都深奥,文章让这位17岁的小姑娘获得2011年第八届“博雅杯”大奖。
经过一系列慎重的自主招生选拔,不出意外的话,林琦将会在下半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
钻研过魏晋名士“厌世而不厌生”态度的林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却反复强调自己并未读过多少经典,这篇3000字的论文是自己第一次写这么多字,花了两个星期时间。
复旦面试时向教授发问 17岁女孩热衷探索死亡观
对自己感兴趣的生死问题,林琦有股不屈不挠的钻劲儿。
在刚刚进行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林琦向主考教授问了两个问题:“名士和普通大众的人死观(人死观,是指人对死亡价值的根本看法,相对于‘人生观’而言)应该是不一样的吧?名士之类的上层人物的死亡观,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渗入民间影响广大民众的吧?”
在决定命运的自主招生面试上,不少高三学生都如临大敌如履薄冰,之前会为此精心准备,甚至接受专门的训练。而林琦却把自己平时反复琢磨的问题看得比考试更重要。
当时,教授说这个想法比起论文的内容更有价值,但是不同意林琦的观点,名士也是人啊,他们的死亡观念和普通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林琦当时不能对教授的反问作出很好的回答,她曾经和高中语文老师唐明冰讨论过,老师接受她的观点。虽然主考教授和自己的语文老师观点相互矛盾,但这却引出林琦更多更深的思考。
照教授的说法,普通大众的死亡观并不比名士来得浅薄;其实,对死亡的感受,17岁的学生也并不比成年人来得疏离。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实。年少者也有资格谈论,并不应该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讥。年少者在感性上对死亡的恐惧比成人更加深重,成人在理性上对死亡的认识比年少者更加深刻。
林琦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参赛古诗文竞赛感想的征文,唐明冰老师在教师寄语中写道:“我以为,好的生活,结合林琦和我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诗意的有德性的生活。她当然知道这个,并且这样生活着。”在老师眼中,林琦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而且在思想、文化和品格方面,与老师互相影响。在唐老师的“传统德性的体证和表达”的专题课上,林琦对“亲亲”、“善性”、“涵养操持”、“慎独”和“止于至善”等专题内容,都有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并能充分透彻地表达。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