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评价:林琦对死亡有深重的感受,又能理性地思考死亡,这是比较难得的,她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责任,肯定和宣扬“崇生重死”的人死观,更是值得尊敬。“青少年学生对现实的考察和体认,往往流于表象,林琦却能够具有历史意识,从思想观念上对现实进行反观和揭示,体现了一定的洞察力。她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应该可以给她的同龄人一些启发。”唐明冰老师说。
不赶潮流不追明星 热爱魏晋风骨关注死亡话题
林琦的同班同学叶子觉得,林琦跟她喜欢的魏晋名士一样,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林琦从小爱读书。从初中到现在,她购买的书籍塞满了家里的两个大书箱;在办上海图书馆的借阅证之前,初一到初二的一年间,林琦曾经在一家读书网站从普通卡买到了白金卡。她庆幸于学校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即使在最为紧张的高三,她每天仍能在作业之外腾出时间阅读,每个周末至少抽出一天来读书,一个周末可以看两本。而“博雅杯”参赛文章的写作则往往是在晚上12点做完作业后进行的,她能抱着电脑写到深夜一两点。
她不常和同学去唱KTV、逛街,“特别专心”、“娱乐超少”。这与严格的家教不无关系。在图书馆工作的妈妈规定,她只能在学校使用手机,回到家就必须关机;同学王纾仪说每次打电话到她家,都要经过林琦妈妈的细细盘问。
“外面的世界接触少,读的书就多了。”林琦说,“也许和同龄人比起来,我没有太多浪漫的小想法。”在王纾仪看来,林琦不仅不盲目地追求流行,反而有些“刻意地反潮流”。她不像同龄女孩那样喜欢明星,“她喜欢的人要么死了,要么看不见”,这当然包括林琦最喜爱的作家汪曾祺,在说起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时,她会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还有些微微的羞涩。
对魏晋风骨的热爱,则是从读到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开始的。林琦承认:“像我一样喜欢魏晋的可能不多,找到可以一起讨论的同学比较勉强。”而在她的语文老师唐明冰看来,“何止是比较勉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她仍然热衷于和别人分享,王纾仪就常常被林琦拉着讲魏晋名士的奇闻轶事,“衣服一脱就骂人什么的”,说的是祢衡裸衣击鼓骂曹的故事。
关注到死亡的话题,则有一个私人原因。在高二末,林琦的一个关系很好的小学同学患上脑癌,短短一个月就去世了。当时,她看到社会上有中学生自杀的新闻,颇想不通: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还有人轻易地放弃它?由此,她开始思考魏晋名士的生死观。
其实,刚上初中的时候,林琦对经典著作还不是那么感兴趣。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她也喜欢看玄幻、武侠、言情等“类型小说”。第一次参加古诗文大赛,铩羽而归,同校的一个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