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高考志愿火遍网络,引发广东文博专家“谈当年报考”,有人认为——
一则高考志愿,牵动了整个考古圈的心。
湖南耒阳高考生钟芳蓉没有想到,短短几日,山西、湖南、天津、四川等10余个省市的博物馆、考古机构、从业者联名给她送了一份考古“大礼包”。
钟芳蓉的“偶像”,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委托译林出版社送出暖心问候。
有网友评论称她是“被全国考古宠起来的小女孩”。
此前,钟芳蓉以676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因其留守女孩的身份,众多网友为其“惋惜”,认为其应该选择更热门的专业,择一份高薪职业改变家庭境况。
但其实,高分考生报考背后,是“冷门专业”考古在情怀的推动下逐渐走热。是坚守还是逃离,来看看这些考古人怎么说。
情怀考古冷门走热
魏峻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考古。
1991年,魏峻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考古专业一读就是11年,博士毕业后他南下广东,主持过“南海I号”宋代沉船整体打捞项目,也担任了7年的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如今又走上讲台。
“上世纪90年代,状元报考北大考古不能算是‘新闻’,比如我的同学中就有内蒙古、河北的状元,毕业后很多仍然从事这一行。”魏峻直言,高分考生报考考古专业成为热点话题,或许是时代的转变,大家的关注点有了不同,体现出考古等专业愈发受社会重视,有从冷门变热门的苗头。
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热播,文博热持续升温,很多人把在文博单位工作当成一件有情怀的事。
但是情怀不能当饭吃。在这次钟芳蓉报考事件中,网友普遍担心的是考古专业毕业后的择业空间、薪酬待遇。
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文博行业的收入虽然与互联网、计算机或者金融行业没有可比性,但是与多数文化类工作相比不差,处于中等水平。
“考古毕业生在专业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近两年文博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扩大。”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魏峻告诉记者,就学院研究生而言,不少都留在了这个行当中,而且就业方向有了一定扩展。
记者查阅2019年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考古专业强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这些高校的考古毕业生中,博士生就业率均为100%,硕士生达到95%以上,本科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为数不少。
情怀背后,其实是努力。
培养一个合格的考古专业人才并不容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前院长段清波曾言,考古既要有文科,又涉及理科;既需要大量理论知识,又少不了扎实的实验、实践,“文物发掘绝不是单纯的‘挖宝’,而是要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段天璟说,考古不仅要探索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更需要找回人类历史上没有被记载下来的史实,“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寻找人类逝去的记忆、启迪人类智慧贡献力量”。
有人离开有人爱上
与魏峻相反,一位入职某国家一级博物馆科研岗不满一年的2019届毕业生阿林(化名)告诉记者,自己985高校硕士毕业后,因为热爱科研选择了这份工作,但不到半年就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做科研就是‘坐冷板凳’,虽然近些年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是科研岗待遇收入并无提升。”阿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上海每个月工资5000元左右,除掉合租房租3000元和伙食费,基本攒不下钱。据阿林了解,即使工作多年的资深科研人员,年薪也才能勉强达到10万。这意味着,在文博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她只能一直“漂”着。
事实上,在多个院校的考古专业中,中途换专业、毕业改行的现象很常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前院长孙庆伟介绍,学院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考古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高级研究人才;第三,就是“改行”。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