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变脸,考研成出路
青岛工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五洲丰,已经无法像师哥师姐一样拿到含金量颇高的“中国海洋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只能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的两证,但五洲丰对此已经感到知足:“好歹上面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的字样,2011级学生只能领‘青岛工学院’证书,彻底找不到海大,含金量更低了。”
五洲丰是在2008年高考时,报考了当时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分数线卡着二批线的五洲丰之所以选择读三本,就是冲着海大名头来的。他还庆幸自己可以“以二三本的分数入校、拿着一本名校的文凭离校”。
可同样是在2008年,教育部发布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从2008年新生开始,独立学院不能再颁发母体院校学位证书,要独立发证,当时刚入校的五洲丰起初并不是很在意,可是临到毕业,才意识到文凭含金量的重要性。
“我去招聘会上求职,说‘青岛工学院’,人家都不知道。我现在已经考上研究生,但如果和别人交流起本科毕业院校来,我还是很尴尬,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只能含糊回应。”五洲丰表示,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在确定“文凭”变脸后,都把考研当成出路,他班上35名学生,有25人考研,包括他在内的10个人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