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公姓私仍是笔糊涂账
“怪胎”——省内一所独立学院的副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这么一个词语来形容独立学院,他认为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一个“似民似公”又“非民非公”的第三类院校,究竟是姓公还是姓私,已经困扰独立学院很长时间,但至今都没有答案。
据这位副院长介绍,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规定独立学院的性质,上面规定独立学院是由私人或企业出资,采取民营机制管理,但从事的是公益性教育活动。
2011年,由原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改制而成的青岛工学院正式揭牌,青岛工学院也成为山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而省内其余独立学院则是按兵不动。青岛工学院改名后第一年招生便遭遇“滑铁卢”,今年在二本招生中也是“严重不饱”,现在只能寄望于第二次征集志愿录取。该校招办一位负责人表示:“像我们这种刚改名的新学校,社会了解度不高,阵痛是难免的。但与其他民办院校比起来,我们毕竟还有海大帮扶底子在,所以对招生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这位负责人坦言,独立学院现实处境比较尴尬,比学历比不过传统二本类院校,比技能比不过专科高职类院校,如何发展特色专业和教育才是独立学院发展之路。